首页 > 径山新闻
大慧佛鉴:南宋径山寺院体制案述
 
 
王仲尧 
 
南宋径山成为佛教重镇,无与伦比的兴盛甚至使后人难解,如明初大学者宋濂疑曰:“浮图之为禅学者,自隋唐以来初无定止,唯借律院以居;至宋而楼观方盛,然犹不分等第,唯推在京巨刹为之首。南渡之后始定江南为五山十刹,俾其拾级而升,黄梅曹溪诸道场反不与其间,则其去古也益远矣。”  径山被公认为五山十刹之首,然而何以后来居上,甚至超越黄梅(东山法门)、曹溪(六祖慧能)历史地位?或无非乃“在京巨刹”特殊身份而已,“去古益远”即有违文化精神。不过宋濂此语或未可理解为否定径山地位,乃是对比其时佛教末世状态与南宋兴盛局面之意。径山在妙喜大师大慧宗杲(1089-1163)到佛鉴大师无准师范(1178-1249)等领袖风范的特定时代,在国内外产生极大文化影响,确当得起中国佛教发展高峰期之一的杰出代表。近年多有学者指出国人对此段历史认识有所不足。而了解径山寺院体制,不但应是还原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有助认识中国佛教史上优秀传统和经验教训。
本文主要从南宋径山寺院规模及教学体制、经营体制三方面,据文献所见案例做些述考讨论。
 
一、寺院规模与体制特征
 
学者常论大慧宗杲主径山时寺事兴隆,住山僧众达二千余人,那么径山寺院规模及使这种规模得以保障的体制特征具体如何?是否有案可考?
径山又名径坞,距南宋都城临安西北约70里,因径通天目山得名。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宗(762-779在位)时道钦(701-792)开山建寺。  北宋前期径山为甲乙子孙体制,元佑五年(1090)改制十方丛林。徽宗政和七年(1117)赐额“径山能仁禅寺”。南宋径山因地处行在,得吉气之先,与上天竺寺同被钦定为“朝廷祈祷去处”,  某个时间段内还是“朝廷第一祈祷去处”。  径山得多位大师住持弘法,迎来空前大发展,成为临安同时也是江南或全国佛寺香火最盛、声名最著、影响最大寺院之一。
从地理位置看径山离都城临安尚有距离,不似灵隐、净慈寺处在闹市,也不如天童、育王寺近海口得交通便利,却也自有佳境。南宋吴咏曰:“国家驻跸临安,自西天目,龙翔凤舞,舒冈布麓,蟠结而为帝王之都者,钱唐也;自东南天目,熊腾马奔,凌深拔峭,发越而为梵释之宫者,径山也。山以径名,乃天目之径路,其地尊,故鬼神不敢宅其境胜,故凡庶不得居必也。以大法力,建大道场,然后能储精会秀,接光景而纳于其中。”  是谓径山得堪舆之胜。
南宋径山寺规模巨大,大到何种程度则几乎不可得而知。今存世成书最早的径山寺志编撰于明代,作者仅曰:“今据碑勒”而得知寺基“四至”:“东至里洪龙潭,南至临安观音岩下,西至径坞立塔,北至关门石雪坑长廊青潭后”;然而径山有孝宗“敕赐香灯山,界限广大莫考”。  资料来源是某件“碑勒”,数据则“广大莫考”,二者皆含糊不清,表明对南宋时期径山寺规模达何种程度也捉摸不定。
当时体制寺院除本寺外皆有属院(或下院、子院、别院),或在本寺或坐落附近,或分布较远地方。南宋径山盛时属院数量颇大,部分属院名称及地理位置如次:
双溪化城接待寺(本文第三部分还将详论);
大安禅寺,“径山下通径桥内,去县北五十里长安乡。……绍兴三十年,佛日大慧宗杲禅师诏再主径山,参徒二千余员。就寺增建禅阁安老堂,其徒开悟得大安乐者居之。”
小径山万寿禅寺,“坐临安县灵凤里”;
西径山寺,在西径山;
真寂禅寺,位“去县东北三十里”;
安乐寺,“在县东南三里安乐山之阳,旧名‘庆善院’,晋天福二年风穴沼禅师开山,宋治平二年改额善法寺。”
安众寺,“建于唐同光三年”,位置不详。
法华寺,位“去县西北四十里长安乡,建于唐同光三年,”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改赐今额。”又曰:“痴绝(道)冲禅师为开山,愈月,敕牒住径山。”
万寿正续寺,“坐双溪下二十里张堰”;“宋佛鉴无准范禅师建以接待云水”; “无准圆寂,葬全身于正续之侧,塔曰圆照。”明代宋奎光撰寺志时其“基犹存”。
广化禅寺,南宋景定年间创建,位“在县西一十里同化乡,旧号罗汉院”。
顺庆禅寺,位“在县北三十里孝行乡”,南宋咸淳年间创建。
云福禅院,“去县东北四十里常熟乡”,南宋绍兴三十年创建。
接待寺,“在石濑内”。
圆觉禅寺,去县六十里,建于(南)宋时。
石壁寺,在径山后。
广际禅寺,“县北二十里孝行乡”。
庆恩院,位置不详。
西堂庵,在□家庄,“大慧时西堂禅师建。”
坛石寺,“坐落石门”。
南湖地藏殿,“旧地藏庙,废基(在)县西南三里。”  
以上仅是分布于径山寺所在临安县境内的属院。径山属院或所属庄田在外地者不少,如:“寂照禅寺,在於潜县”;“迎恩院”,在行在(临安)城内,“坐吴山;宋敕命至于此迎迓,故名”;“苏州径山庄”,在江苏苏州,有庄田一万三千亩;“昆山庄”,在江苏昆山;“湖州庄”,在浙江湖州;“嘉兴庄”,在浙江嘉兴府;“仁和庄”、“临安庄”二庄在临安。  属院或庄园往往有数量不菲的田地,这个问题下面详谈。所以“南宋径山寺”概念不同于今之径山寺概念,从地理概念或寺产规模言非限“径山”,是一个广阔得多的空间概念。临安城范围之外,径山寺在某些地方还拥有可观寺产,如不少属院在嘉兴府:
万寿山,位于“嘉兴府斗门”。
水西寺,位于嘉兴府。
祥符寺,“坐嘉兴府”;寺志特别注明:“成化间(作者案:指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本山拨田四十亩供众。”
东禅寺,“坐嘉兴府”。 
径山寺在元代有名师中峰明本等住山,继续有一个时期的发展,属院体制仍存续,如部分属院及位置如次:
实际禅寺,位“在县北二十里孝行乡”,“元至元年,浙翁琰禅师建,接待云水”。
妙济禅寺,“去县西北四十里常熟乡”,创建于元至元年间。
圆觉庵,“在县东北十五里安乐乡”,元至元年间创建。
圆修庵,“在县东北十五里安乐乡”,创于元至元初,“大德四年,中峰(明本)和尚重创。”
普庆禅寺,不详位置,元至元间创建。 
一座寺院的概念由这样的地理空间及寺产规模构成,后人如不明究里会觉不可思议。然而如此才能认识特定时代径山寺在国内外文化影响力所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二、教学成就与体制平台
 
孔子曰人能弘道,道不弘人。径山寺辉煌历史始终与一些大师关联。大慧宗杲曾二主径山,第一次绍兴七年(1137)七月二十四日来,径山香火大盛,寺僧超千人。此后大慧受秦桧案牵连遭逐,绍兴廿八年(1158)三月九日再被敕来主,声名更重,径山盛况空前,“参徒二千余员。”《径山志》列“佛日大慧禅师”为第十三代祖师。  宁宗嘉定时径山被定为“五山”首刹。《补续高僧传》作者明河评:“南渡后宗师唯妙喜老子(大慧宗杲)得人为多。开堂说法显然为天人师者,不下数十人。”  史载南宋孝宗“闻径山佛日宗杲禅师之道,委内都监往问要旨,杲作偈以献。及建邸,复令内侍赍束帛等,命杲就山为众说法,大书‘妙喜庵’三字。”  因称大慧“妙喜”。大慧法嗣有佛照德光、卍庵道颜、懒安鼎需等有造诣者九十余人;可推想创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
无准师范住持期间径山持续兴盛发展。明清以迄近现代,无准师范在文化史、佛教史乃至禅宗史上很少再被提及,然而在南宋特定历史时期中师范曾是一个影响广被的重要人物。  这是文化史上令人深思的现象之一。师范出世行履:明州清凉寺(1220)→镇江焦山寺(1223)→明州雪窦寺(1225)→明州育王寺(1229)→临安径山寺(1232)。  师范是日本禅史类著作及中日文化交流史文献中出现最频繁的中国人之一。  绍定五年(1232)师范奉敕住径山,行前在京师见史弥远,弥远曰:“径山住持,他日皆老宿,无力葺理,众屋弊甚,今挽吾师,不独主法,更张盖第一义也。”盼望重振径山。时师范55岁,在径山寺历史上是较年轻的住持。次年理宗诏师范入慈明殿赐“佛鉴禅师”号并金帛等。粲无文《行状》:“师大坐方丈垂二十祀,年谷屡登,有众如海……呜呼盛哉。”  游侣祭师范文:“十有八年,挥尘双径”。  师范前后住持径山十八年,教学成就尤引人瞩目,其间人才济济,桃李遍满天下。日本文献记载其时日僧来华求学多见“直上径山”、“径赴径山”、“赴宋地登径山”之类语词,描述其来华求学无暇他顾,直奔径山拜师情状。除大师人格感召,径山教学体制定有过人之处。下以部分海外学子求学经历及成就案例,探讨径山教学体制一些基本情况。
如圆尔弁圆(1202-1280)是日本佛教史上杰出人物,理宗端平二年(1235)入宋,淳祐元年(1241)归国,在华参学前后六年。圆尔由明州登陆后先至当地景福律院听月宗主说法,继到天童参痴觉道冲,再临安天竺寺从台宗耆宿柏庭善月学法,再转净慈寺参笑翁妙堪、灵隐寺参石田法熏。在灵隐寺遇到在寺中任知宾的退耕德宁,退耕因见圆尔志向不凡,建议他赴径山参“天下第一等宗师无准师范”。  
师范对圆尔当面考鉴,结果深予器许,收入门下。圆尔因此得与断桥妙伦、别山祖智、环溪唯一、简翁居敬、灵叟源、兀庵普宁等同门亲近,甚至与灵叟源、绝岸可湘、雪岩祖钦义结金兰,据说亲同骨肉。这些杰出人才在名师门中,同气相求,学乃大成。圆尔学成归国,在径山的学历被视为一种尊崇出身,得到日本政、教二界认可,弘法事业无往不胜。相继成为“京都五山”之一的东福寺开山祖师,又出任“五山”之一的建仁寺住持,又获天皇赐号“圣一国师”,是历史上第一位受天皇赐“国师”号的禅师,在日本禅史和文化史上影响巨大。仁治三年(1242)圆尔住博多承天寺(日本“十刹”之一)时得知径山寺遭火灾(第二次火灾),即募化千块木板运来径山作为修建之用,以报祖恩。
道祐可算另一典型。道祐于“(日本)嘉侦年中泛海入宋,遍谒善知识,后依径山佛鉴禅师(无准师范)研几参讯。一日入室,鉴问曰:‘日本国里有禅也无?’祐应声曰:‘大唐国里亦无。’鉴深肯之,从此一众瞩目。”无准师范问道祐,日本也有真懂禅的吗?语含机锋。道祐不服气说,若日本无禅那么中国也无真禅(真禅本来从大唐中国学得)。道祐不肯服输、努力精进气魄,反得师范赞赏。淳祐乙巳(五年,1245)道祐回国,按当时习俗日僧往往画师尊顶相带回供养,道祐也请人画师范顶相并求作赞。  师范题曰:
从来震旦本无禅,少室单传亦妄传。却被道祐等闲覤破,便知老僧鼻孔不在口边。漫把虚空强描逸,好儿终不使爷钱。 
仍针对“大唐国里也无”一语而发机锋,却欣慰表扬道祐摆脱传统束缚,不滞文字知见,跳出虚妄表相,能成就径山“好儿孙”。粗浅概括径山教学体制有如下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精进不懈。创造学有所成的环境是一般教学体制宗旨,而具体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进不懈,并非易事,这是径山教学体制重要特征。如师范引导日本弟子性才法心是一典型案例。法心因“闻宋地禅宗之盛,即附商舶,抵临安府,直登径山,谒佛鉴禅师求开示。”拜在大师门下求学。“(佛)鉴于圆相中书一‘丁’字示之。(法)心留席下,寅夕参究,至寝食忘、骨臀烂,志气不挠,四威仪中,观丁字现心,复不为真,如是者九年,遂得悟处,鉴印证焉。”  
性才法心到南宋后径登径山拜师,师范开示这位远道而来的日本弟子方法是“于圆相中书一‘丁’字”,即用易学圆相“○”接引。圆相“○”中“书一‘丁’字”是表示“○”中有“火”即丁火。中国文化核心《易》学及“易道”为核心的天道观和儒道之学中“○”与“火”皆重要易学符号,可有多种理解,如《离》卦、南方、四季之夏、红色、正面、阳面、阳数“七”、十二辰之午时乃至“五元”中之元神、“五脏”中之心脏、“五味”中之苦味、“五音”中之徵音、“五魔”中之富贵、“五德”中之礼德等不一而足。丁与丙对,丙是天火是火气,丁是地火是火形,各有所指。如南宋粲无文《行状》:“虽两丁大厄,而旋复旧贯,呜呼盛哉。”  即指径山曾经两次大火灾,但在师范主持下很快恢复盛况。师范施此法接引法心,应该说本是对这位弟子高看一眼,对其人品、智慧、德性等评估较高,故期望也高,用意也深焉。师范门下较早的另一位日本弟子圆尔弁圆曾被师范痛打一顿因而开悟。法心乍见大师示“书一丁字”之“圆相”,当时感受或不下于当年圆尔乍受师尊当头棒喝之惊。
用易学为开示手法是当时丛林风气,宋元文献多见之。日僧也绝非完全没有能力接受易禅会通法门,《易》本中华文化精华所在,既赴宋求学,断无排斥或完全不懂易学之理,只是从这条路径入门也实是险如上青天。若非意志非凡、痛下苦功,确难乎其难。不过,否则欲入灵山而得宝藏,夫复何谈?法心初到宋地,开始或未及适应,未懂师尊深意,但是惊讶之下,绝不退却,而是痛下苦功九年。其间废寝忘食,甚至“骨臀肿烂”地步,终于学有所成,获恩师印证,回国后成就大业。师范偈曰:“道在贵亡覊,宁容滞一涯,是山皆有石,随处可镌碑。”  是径山教学体制写照。
二是师资优秀,架构合理,保持可持续发展。径山汇集一批优秀师资,优良学风不因人而异,而是成为体制传统代代相传。如无象静照(1234-1306)是相州镰仓人,在日本时从学于京都东福寺从径山学成归国的圆尔弁圆,因此生出亲赴径山求学的向往之心,淳祐十二年(1252,日本建长四年)“建长四年,慕风入宋”,到华后“直上径山”。时师范已寂,石谿心月继主径山,静照“参石谿和尚,俾究赵州放下著话”。石谿要静照先参公案,一段时间后静照自觉有悟,“一日入室,方呈见解,被(石)谿一掌,当下大悟”。静照去向石谿呈上学习心得,盼望获师尊赞赏,结果被不由分说赏了个耳光。但并不气馁,反受激发,谓“平生情解,一时荡尽”,努力精进,与大休正念、无学祖元等同窗五年,再投育王、天童、净慈继续深造,辗转“五山”前后14年之久,如鱼得水,与南宋丛林关系融洽,后世有人评价静照精通汉语故能深造。“景定壬戌(三年,1262)秋,跻天台石桥供茶汤,于五百罗汉感灵洞闻梵钟,作偈二篇”,静照谒天台山五百罗汉像闻梵钟有悟得偈:
 
崎岖得得为煎茶,五百声闻出晚霞;三拜起来开梦眼,方知法法总空华。
瀑飞双涧雷声急,云敛千峰金殿开;尊者家风只如是,何须嫌我东海来。
 
时静照入华求学已十年,出名师门下,又刻苦好学,同门皆对这位外国同学相待至厚。静照二偈书成,求得“一时名衲”如横川如珙、虚舟普度等四十二人和韵。 
智愚撰《示日本国心禅人》:“佛法至要,初无殊方,异域之间,只要当人负不群气概,猛著精彩,直下坐断一切得失是非,信得及把得定,孤巍峭峙,不立生涯。静照无私,灵然自得,切不得向无明窠子里妄行卜度,才存圣量,关感不通,更须转向那边。如青天怒雷,飘风洒雪,自然头头出碍,方与至要之妙,冥相脗合。不患行脚大事不办,不愁生死漏念不脱,逗到无依无欲之地,理事混融,功勋绝待,方可运出自己家珍。赈济孤陋不孤,远泛鲸波,参寻知识,今则欲还故都,月朗风高,指日可到。却将从上所得,启迪大根。使日本国内,悉皆成佛无余,诚不忝也。苟或尚存知见,堕在区宇,更须再过海来,老拳终不妄发。”  对静照等寄很高期望,要他们不负厚望,成就文化功业。
南宋咸淳元年(1265)静照回国,成为日本京都佛心寺、常陆兴禅寺、相模大庆寺诸寺开山祖师,又应执权北条贞时(1271-1311)之请住持镰仓五山之一的净智禅寺:“正安元年副元帅平贞时延主净智(寺),归崇日炽。”  可知静照上径山时虽师范驾鹤,但径山教学有体制保障,高质量依旧。
三是海纳百川,有教无类,而学风严谨。径山学风严谨,也可说极其严格。海外学子接踵而来如过江之鲫,也有人因语言或文化习俗等不适应意外发生学习困难,按径山教学体制,并不因某人身份特殊而迁就。如日本名僧神子荣尊,理宗端平二年(1235)入宋,时已“年四十余”,欲“访求灵踪,遍参知识”,有幸在径山拜在大师无准门下,然而“在宋三载而归”,却几乎“以言语不通,无所契”。  日本文献中有关荣尊在宋求学的记述不少,另如记荣尊“付商舶渡皇宋,访求灵踪,遍参知识,后到径山,见无准范,然虽随众入室,以不通语话,机缘不相契”,结果“在宋一年居,无何,舣巨舶归本国。”如此入宝山却空手而归,成天大憾事。 
从大慧到师范,径山门庭极盛,在佛教及文化史上写下杰出篇章。师范《怀古》偈:
空山寥寥,黄叶萧萧。斯人不来兮,暮待之以朝;斯人或来兮,两无语而意消。归去也,衣飘飘,路迢迢。谁同其孤标,月在青霄。 
师范说法善巧:“机用迅驶,如击石火,闪电光。”  性格宽宏,平易近人,《行状》载:“师风神闲暇,襟度夷旷,宽而不弛,明而不察,无厉声恶色。”教学方法卓有特色:“鼓鸣众集,肆口而说,多不病繁,少不病简。不为险辞怪语,簧鼓后学;平夷而峭峻,简明而圆活,如转丸于千仞之冈,纵横高下,无影迹可寻,踞座筹室,迅机痛快,破山截流。至于随病与药,能曲施方便,常曰:‘合掌问讯,总识得伊来处’。”门下俊杰众多,法席隆盛,日常待人则“不录过,不没善,不受谮愬,不执法厉众,是以天下之士,归之如市。……故其得人,视同时诸老为最盛。”  
同时代其他文献多此类记载,可证径山教学举重若轻、高尚其事。径山法嗣走向各地弘法,成为高僧大德。诸多海外学子学成回国,开启了中华文化输往世界的路径。
 
三、弘法事业与经营体制
 
南宋径山体制还有个显著特征是以高效经营运作,构筑生存发展和修行弘法经济基础。
宋元清规多以重笔浓墨强调经营主题,如《禅林备用清规》“监收之职”条记载“监收”一职乃“众人命脉,贵在择人”,因此“当请公心大小耆旧,无任小师乡人,苟用非其人,不识因果,隐瞒常住,苛取佃甲,无所不至,非特岁计不足,抑且累及山门。”并举例:
晦堂见黄龙有不豫之色,因逆问之。龙曰:“监收未得人。”晦堂荐感副寺,龙曰:“感暴,恐小人谋。”晦堂又曰:“化侍者廉谨,如何?”龙曰:“化虽廉谨,不若秀庄主,有量而忠。”灵源问晦堂曰:“黄龙请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有国有家者,未尝不本此,岂特黄龙为然,先圣多诫之。” 
此案例引自《禅林宝训》,文字比原文简略。  故事提到三人:“黄龙”即一代大师黄龙慧南(1002-1069),“晦堂”即晦堂祖心(1025-1100),是黄龙门下嗣法首徒,“灵源”即灵源惟清(?-1117),是祖心门下黄龙派第三代弟子,曾住持数寺,也是名师。祖孙三代大师曾因丛林经营管理一件“小事”而反复斟酌:黄龙为何要为择一人任“监收”而举棋不定,踌躇再三?晦堂向灵源惟清解释:“有国有家者,未尝不本此,岂特黄龙为然。”正是自身经验之谈,个中甘苦,非亲历者不知。《禅林备用清规》言丛林日常管理,即使“米面粥饭”、“酱黄豆豉”、“盐醋姜油”、“臭醋淡韭”之类琐碎杂务,皆涉及生存暨弘法大事,应“预谋常慎”,“无徇私情,勿图己计”,“推情保惜,如护眼睛”。
大慧宗杲既是得道禅师,同时忧国忧民,也是经营大师。绍兴十一年(1141)宗杲被焚牒流衡州〈今湖南省衡阳〉,绍兴二十年又被流更远僻的梅州〈今广东省梅县〉,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被赦住育王寺,时已69岁。到育王后见所在之地山势较高而乏饮水,众僧甚苦,大慧率众凿泉为池,又因寺僧众多,饭食不继,乃率众围垦海涂,“命工开筑,以为南亩”,筑涂田数千顷,用赡斋厨,“以继众食”。  朝廷乃“赐其庄,名般若”,这样“般若庄”获合法经营地位,育王寺乃得弘法资粮。
绍兴七年(1137)大慧因宰相张浚荐请住径山:“丞相张公浚在蜀时,圆悟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张公还朝,遂以杲补径山。径山之席常随二千余辈,方来无地以容,乃构千僧阁安之。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  大慧到径山,“四方纳子,靡然纷集,至一千七百”,弘法修行事务繁盛,乃创千僧大阁以安众,其间“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大慧深谙经营法门,不但发动有力外护共同参与,亦注意率众各展所长多种经营在山多种农作物,如下例:
净全……幡然入径山谒妙喜,喜问:“汝有何能?”曰:“能打坐。”又问:“打坐何为?”曰:“若问何为,直是无下口处。”喜奇之。师(郊全)生长田家,朴野而无缘饰,目不知书,人呼为翁木大。一日集众釆椒,师与焉。同辈戏之云:“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师应声云:“含烟带露已经秋,颗颗通红气味周,突出眼睛开口笑,这回不恋旧枝头。”众大惊,自是刮目。 
径山集众采椒,“棵棵通红气味周”,丰收在望。“目不知书”的净全在径山种椒学禅,大得成就,后成为江南名刹天童住持。
大慧宗杲谓参禅必“去妻拏、休官职、咬菜根,苦形劣志”,学禅非“入枯禅鬼窟里作妄想”,常述:“茶里饭里,喜时怒时,与朋友相酬酢时,侍奉尊长时,与妻儿聚会时,行时住时坐时卧时,触境遇缘,或好或恶时,独居暗室时,不得须臾间断。”  “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底时节。”   即经营之道是禅道。
下以无准师范为中心谈一下这个命题。师范前后住径山近二十年,对大慧最推崇赞为“僧中之龙,法中之王。”  弘法事业也依大慧方向创造发挥,径山“年谷屡登,有众如海”,同样显示是一位经营大才。
绍定六年(1233)径山寺不慎毁于大火,师范处变不惊,“不动容变色,安众行道,如无事时”,以大定力维持寺院正常运作,三年后新寺复建。淳祐二年(1242)即六年后再遭火,“又六年复毁,师不惊不变,不徐不亟,而多助云至:荆湖制师孟侯珙,蜀之思播二郡,与夫海外日本,皆遣使委施,不数年,寺宇崇成,飞楼涌殿,如画图中物矣。”在师范主持下公卿仕夫、各界善信皆大力支持供献以助重修,南宋名将孟珙(1195-1246)时任荆湖经置制使,献重金助建。海外学子等也多解囊,归国日僧圆尔及在日华裔施主谢国明献木板财物来助。数年内径山“寺宇崇成,飞楼涌殿,如画图中物矣。”   更上层楼,“虽两丁大厄,而旋复旧贯(观)”,殿堂楼阁“宸奎丽画,宝镇此山”,称振古未有。其间师范主持置田千亩,植松杉数百万株,又于距寺四十里处创云水接待院,置买良田九千亩为日常开支。  从南宋皇帝“颁赉甚渥”到公卿大夫“乐施舎”,“南国之好善者不祈而献力”,《行状》载:“吴民好施,频年持钵不下十数万,既付主事,不规规焉。计其出入,或负之亦不较;处逆境大变,雍容恬适,略不经意。”“是以天下之士,归之如市。融火煽虐,万瓦灰飞,虽露坐檐宿,不忍舍去。”  
清规多载丛林经营规章,但实际经营中物情万变,规章还要化为具体实施,如兵形似水,因形而形,不能拘于一格,师范可谓典范。文首已提到南宋径山寺田产不计其数(“广大莫考”),其中可确认的三笔檀施表示如下:
南宋径山寺获赐常住田产表
获田年代 公元 田产情况及亩数 来源(数字是卷数) 备注
孝宗隆兴元年 1163 杨和王施苏州嘉定径山庄田一万三千亩 《径山志》14、《武林梵志》10 孝宗蠲其税
孝宗时 1163-
1189 敕赐径山寺“香灯山”,界限广大莫考 《径山志》14 ——
敕赐吴郡田一百顷 《四朝闻见录》甲集 赐大慧宗杲
理宗端平至淳祐九年 1234-
1249 置田千亩、市田九千亩 《径山无准禅师行状》 无准师范住持期间
其中杨和王施嘉定径山庄田产13,000亩较引人瞩目。杨和王即南宋名将杨存中,著名的“杨家将”杨令公杨业四世孙,高宗时以太尉领殿前司都指挥使,为禁军统帅,封太师,死于孝宗时,追封和王。乾道二年(1166)杨存中“以苏州庄施径山长老”计田13,000亩,“岁出二万斛”并“犁牛舟车、解库应用,百事具足”,孝宗表示支持并蠲免税赋。  时径山是大慧宗杲法嗣长芦了明住持,人称“妙喜会中龙象”。  维持丛林每日离不了水食粥饭、油盐蔬菜,日需大量米柴,得到这笔田产,径山僧众得“保暖安然度寒暑”。  淳祐十一年(1251)九月二十三日,理宗下指挥札谕平江府及所属诸县常熟、昆山、嘉定等,对径山寺在该地区之田地所收和籴(即寺田租米)九千余石,所有蠲税科敷皆免。 
粲无文《行状》多关注师范过人经营才华及业绩,如主持寺田争讼、购置寺田、创办接待院、种植松杉事迹等:
洞霄介临安,在衲子登山者必抂道过之,县市丛脞,食息无所。旧有保锦废寺,师葺新之,买田具爨,至者如归。绍兴(1131-1162)初,立国钱塘,北马骈集,至无所容。以浙西濒湖,草泽为牧,荡马政废,许有力者围而为田,赋税加民田三之一。端平(1234-1236)更化,廷臣言事者以围田多隐胄,复行经界,京师豪贵家举不免。寺之广陵一庄,悉指为围,师诣阙敷奏,有旨特免。径山虽在万山间,而樵薪不给炊爨,旧募民入山樵采,辍其半以酬力役,四山濯濯,实由于此。师置田千亩,立局收掌,取直庸工,贷山林斧斤之厄,且植松种杉数百万,补其形胜。 
“洞霄”即南宋影响最大的道教宫观洞霄宫,位大涤山,百姓从临安城去洞霄宫途中往往绕道径山,但因“食息无所”颇为不便。途中有一座废屺已久的保锦寺,师范主持修葺一新,“买田具爨”,置寺田经营供炊利养大众。师范因弘法发展在距径山寺四十里处创建云水接待院是典型经营案例,下略分析。日本珍藏一幅师范书法墨迹《临安府径山万年正续院》疏曰:
临安府径山万年正续院
本院开山,特赐佛鉴圆照禅师,昨蒙圣恩,宣押入内升座,锡赉金帛,并五处住持所得施利。就寺之中途,创建接待一所,延接往来云衲,以崇报上之意。继蒙宸翰,特赐‘万年正续’之院。寺宇已成,惟大佛宝殿、法宝藏殿未能成就。谨持短疏,申扣大檀。伏望开广大心,成殊胜事,幸甚幸甚。堂堂殿宇新雄哉,须是颖林梁栋材。举是知音轻领话,行看轮琼耸崔巍。
头首德拱、典能、德清,
干缘都监寺德敷
都劝缘特赐佛照圆鉴禅师。 
《行状》记载:无准师范“去寺四十里,筑室数百楹,接待云水。堂殿楼观,凡丛林所宜有者悉备,凡丛林所宜有者悉备。皇帝亲御宸翰,赐额曰‘万年正续’。市良田九千亩,奏其徒以甲乙主之。正续西数百步,结庵一区,为归藏所,上建重阁,秘藏后先所赐御翰。敞室东西偏,奉祖师与先世香火,遇始生日,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上闻而嘉叹,赐匾‘圆照’。详见待制李公心传所记。”  即这座接待院。为鼓励弘法业绩,朝廷表彰,孝宗书额“万年正续”。墨迹之意乃师范疏请朝廷批准募化,联系文意“市良田九千亩”或即檀施购置。这些田产经营师范采取甲乙体制实施管理,俾消除各种可能出现的循私枉法现象,从中可体会大师之用意也深焉。《行状》特别注明此事李心传有更详细记载。 
前引文中《行状》述师范经营操作“置田千亩,立局收掌,取直庸工”;“立局收掌”即设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经营,“取直庸工”即据收成予具体经营操作者以相应报酬为激励机制,类现代之“绩效管理”也。引文述万年正续院“筑室数百楹”,有房数百,规模颇大,“堂殿楼观,凡丛林所宜有者悉备”,是径山弘法事业重要内容,若经营有成,自然锦上添花,但是规模巨大的事业万一经营不当,后果也会很严重。而田地产业经营与弘法事业有所不同,师范据实际情况变通体制实施方式,“奏其徒以甲乙主之”。
径山是十方体制,而这些田产经营却采取甲乙承续体制,完全是师范创造性措施,俾使“责、权、利”三项经营要素落实到个人,以消除为谋取私利而导致败坏寺院弘法事业的可能性。这些与寺院经营有关的内容仅见于粲无文最早记载师范行履事迹的《行状》,此后历世师范传记文字中皆不再见一字,或因已不太理解此为何意。
佛教有方外品格,有些情况下甲乙体制较有利于保持寺院独立性,必要情况下可为避免官方介入过深的屏障。元黄溍(1277-1357)述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净胜院弘法兴盛、经营得法之状曰:
凡佛之居,曰寺若院,有甲乙次相授法,田庐、赀蓄、器械,百须之物,悉得以为世业,传子若孙,其成之难,而保有之不易,与齐民之家,固无大异也;然人之子孙不皆才且贤,而佛氏之子若孙,率以义合,必择焉而得其人,乃以畀之,故其传往往至于千数百岁而不坠,世家大族弗如也。迹以所凭,藉以永久者,存乎其人尔,顾岂有它术哉? 
净胜院在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得额,后甲乙相传,中经南宋迄元代历260余年兴盛不衰。黄溍认为其保持高尚之风不堕,主要是因执行甲乙制度,因时地而制宜,历代住持“必择焉而得其人,乃以畀之”。据“不即世间亦不离世间”精神,黄溍认为制度操作得当皆可“藉而永久”,世家大族可能堕于不肖子孙之手,也可能传“千数百岁而不坠”,关键在是否择而得人。如师范偈:“大匠不巧,大儒不学,动輙中方圆,举皆成礼乐。堪笑乡村卖卜人,徒劳钻破乌龟壳。”  黄溍认为体制之要在于“不即世间亦不离世间”。师范评价大慧宗杲“得法自在”为何物:
譬如川流泉源,其势就下,浩然无涯;或激而怒,或决而汛,或恬而静,或暴而吼;变态万状,初无作意,及至于海,则混乎一味,而无川源泉流之异。修罗蚊虻,随器而饮,皆得充满,若酌一蠡,自谓尽其大海之量,非愚即憨。 
时人评价,师范“十有八年,挥尘双径,再幻楼阁,一弹指顷。出世间法,非我所知;自世间言,谁能及之。胡不百年,续佛慧命?使彼丛林,知所取正。”  “再幻楼阁,一弹指顷”指师范主持重建径山殿宇,举重若轻,成就大业;“出世间法,非我所知”谓师范道行深邃,人难尽解;“自世间言,谁能及之”指师范之世间法即体制和经营手法高明令人赞叹,愧不能及;因此“使彼丛林,知所取正”,有所参照。
径山体制博大精深,彝伦攸叙,如大海之量,难述万一。本文所识,亦酌一蠡饮而已。而大海在彼,无边无涯。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