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径山新闻
略论皎然茶道的内涵
 
心  悟
杭州佛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站在佛法的角度上,对于皎然大师茶道思想中所体现的内涵进行解读,笔者通过分析,认为皎然大师的茶道内涵中,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分别是重视茶的药性、渐次不离圆顿以及本无烦恼可断,皎然大师将佛法的最高修证无有烦恼可断作为茶的最高精神境界。最后笔者认为皎然大师的茶道精神,是将禅的精神与智慧,以茶和诗歌作为媒介,普遍的融入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关键词:皎然  茶道 内涵 药性 圆顿 渐次    
 
 
一、问题的提出
 
在茶叶的发展史中,最早提出茶道一词的便是唐代僧人皎然。皎然不仅是一位禅僧,而且还是一位诗僧,在《全唐诗》中,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其诗歌涉及方面广泛,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都有着深厚造诣, 堪称一代宗师。学术界对于皎然的研究,大体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皎然的《诗式》,《诗式》是一部诗学论著,书中对于诗歌的风格做了分类,重视诗歌高远玄妙的意境,轻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用禅理论诗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很多人研究皎然,比较侧重于皎然的生平考释、《诗式》版本流变以及《诗式》的意境、风格论、诗史观等问题。第二是研究皎然和陆羽之间的关系交集,因陆羽在公元757-758年,约25-26岁时遇见了皎然,以后他们结成了生死相依的忘年交。在皎然的指导、帮助、鼓励、安排、资助、筹划下,陆羽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的千秋伟业—---《茶经》,可以说皎然是陆羽的老师。很多人研究皎然的茶学思想,都会涉及到其和陆羽之间的交往以及对于陆羽思想的启发,纵然会谈到茶道的内涵,也是只言片语。第三是研究皎然诗歌中的佛学思想,主要以禅学思想的来源、禅学思想的流变、诗歌中的中道观等内容,基本上很少涉及到皎然赐予茶的精神内涵。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皎然的研究大多以上面三个内容为主,很少有人站在佛法的立场上来分析皎然的茶道内涵。有鉴于此,笔者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来解读皎然的茶道内涵,以此来弥补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于皎然茶道思想关注的不深入,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于皎然茶道内涵的重视。
                                    
二、皎然的茶道内涵
 
人们最开始对于茶的认识,仅是因其有药物功效,流传不广范。到了隋唐时期,全国统一,给物品的流通提供了方便。茶因自身的特殊功效,作为一种饮品,得到人们共同的认可。在皎然之前,将茶以诗的题材来记载并不多见。即使有记载,也是茶本身的功效,并没有突出一定的精神内涵。茶最早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可追述到晋代。晋代僧人慧远与陶渊明为至交,其“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被传为一段佳话。唐代禅宗盛行,饮茶之风也随之盛行,如《封氏闻见录》云:“(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夕不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封演著,张耕注评:《封氏闻见记》,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此中说明茶和佛教的渊源,因茶具有提神的功效,又修禅在于远离昏沉,所以禅师让人饮用茶,以此来帮助修行。又因佛寺多建在山林,给种植茶叶提供了地理上的方便。所谓“自古名山僧占多”,当然山也因名僧而出名,也因有好茶而出名。像四川蒙山既因有好茶而扬名天下。古语云:“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是为饮茶者所要追求的极品。茶与佛教紧密的结合,特别是禅宗,又伴随者“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思想,茶字冠上道之名,自然营运而生。
 
最早提出茶道这个概念的便是皎然,皎然的诗歌中和茶相关的主要作品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顾渚行寄裴方舟》、《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饮茶歌送郑容》等。皎然作为僧人中的诗人,除了其特定的精神信仰,禅定的修持体验外,还和茶圣陆羽是莫逆之交。皎然的茶诗,不仅将禅的内涵和精神将茶相互联系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将禅法的意蕴,融于现实的生活中。在日常的饮茶中,将禅与茶相融合,赐予茶一定的精神内涵,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第2014页。]这首诗大概作于德宗贞元初(785),因皎然大师的生卒之年,一向难以考订。又此诗是陆羽写完《茶经》后五年时所作,按照通常的说法,一般认为《茶经》完成于公元780年,如果陆羽出生于729年,则《茶经》完成之时陆羽正是五十一岁。按照皎然大师年长陆羽13岁到14来推断,此诗应是皎然大师在69岁到70岁时所作。
 
全诗分三个部分。第一是赞赏剡溪的茶,将其与神仙的“琼蕊浆”相媲美。剡溪,为嵊州境内主要河流,由南来的澄潭江和西来的长乐江会流而成。历史上早有“剡溪九曲”胜景,沿溪古迹迭续,历代众多诗人学士或居或游,留下了无数咏剡名篇及趣闻逸事。而赞叹剡溪之茶名,则需归功于皎然的这首诗。二是三饮剡溪茗的体会,第一次饮,说明茶有提神之功效。第二次饮,说明饮茶修行能降伏烦恼。第三次饮,说明饮茶能得道。通过三次饮茶,赐予了茶不同的精神内涵。此中的内涵,即是皎然的茶道精神之所在,下文将详细说明。三是通过比较突显茶之功用,说明茶的清高世人知之甚少,大家以为借酒能消愁愁,却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引毕卓夜里醉酒偷酒令人啼笑皆非之事和陶渊明隐居桃花源悠然自得的两种形象,以此来说明饮茶者的心境。又说明崔侯善于品茗,意兴所至时便狂歌一曲,此情此景让人惊喜难忘。最后说明只有神仙丹丘,最能明白茶道保全天性的个中特点。虽是短短百来个字,却道出了茶的真谛,成为茶人竞相追求的思想境界。
 
从皎然的茶诗中,我们可以窥测其茶道的基本内涵。中国的茶道,就其构成要素而言,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所谓的茶道,如茶学家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云:“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吴学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185页。]从吴先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茶道的内涵,所谓的茶道,是将茶作为一种高尚且珍贵的饮品,在饮茶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上的享受。皎然大师的茶道内涵,包含比较广泛,其对茶的环境、茶的礼法、茶的技艺等均有着深刻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其还将茶赐予一定的精神内涵。皎然大师的茶道内涵,有着三个方面的体现。
 
(1)重视茶的自身性
 
在佛教文化没有深入百姓的生活之际,文人骚客没有将茶赐予高雅的精神内涵前,中国人对于茶的认知,大多关注其药用价值,如华佗《食论》云:“苦茶久食益思意。”[ 转引,吴学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41页。]此中说明苦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陆羽著《茶经》将其概括为“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唐·陆羽:《茶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页。]陆羽此中将茶的自身特性表达的极为具体,茶味为寒性,适合简朴之人饮用。若是身体闷热、心情不畅、头痛目涩、四肢烦重、气脉不畅等均可以饮茶,此中还将茶与醍醐、甘露相媲美。若陆羽说的不够明显,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云:“味甘微寒无毒,主治痤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眠,有力悦志,下气消食。”[ 转引,吴学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41页。]李时珍除了说明茶的药性外,还将茶所对治疾病的范畴进行归纳,李时珍是医学家,其言更能令人信服。皎然大师虽然是一位诗僧、茶僧,但同时其还是一位禅僧。其不但赐予茶高雅的精神内涵,更是关注茶在修行中重要作用。对于禅僧而言,所有世间的技能,都没有明心见性重要。皎然大师深知修行的重要性,所以大师在饮第一次茶时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此中说明饮茶能去除昏昧,提高人的禅思,使人的精神爽朗。此中着重说明茶具有提神的作用,很显然皎然大师重视茶本身的特性。对于禅僧而言,若想明心见性,必须以智慧观照本心,见念头之根源,了知何为本来面目。人的根机千差万别,每一个人在修禅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昏沉和掉举。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能够去除昏沉和掉举,使人更好的安住于禅定境界,开发智慧,破除烦恼,明心见性,所以茶必然会和禅修紧密相连,故《封氏闻见录》云:“学禅务于不寐。”[ 唐·封演著,张耕注评:《封氏闻见记》,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而茶的功用如皎然所言:“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可见破除昏睡是茶的基本功用。在他另外一首《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中云:“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全唐诗》卷818,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一版,第9225页。]总结出了茶与禅的紧密关系。正是因为皎然大师茶诗的宣扬,茶成为后来修禅者必不可少的辅助品,开启禅茶一味的先驱。其在《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各垂赠二十韵今以一章用》亦云:“清宵集我寺,烹茗开禅牖。发论教可垂,正文言不朽。”[ 皎然:《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各垂赠二十韵今以一章用》,《全唐诗》卷816,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一版,第9188页。]此中亦是说明,只要有禅,茶就必不可少。
 
(2)圆顿不离渐次
 
从禅法的源流上而言,皎然大师自认受学于守直,是守直的弟子,守直受学于普寂,普寂是神秀的弟子,所以皎然的法脉应归属于禅宗北宗。一般人认为,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是圆顿,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是渐次。若从佛法的本位而言,北宗和南宗均有圆顿以及渐次的主张,只是隐与显不同,如任继愈所言:“学术界长期误认为,南北两宗的宗旨相去天悬地隔,南宗重言下顿悟,北宗重渐次修习;南宗重慧解,北宗尚禅行。这恐怕是一种误解。北宗禅法不是不重义解,也不是不重顿悟,其中有些警辟见解,与南宗禅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不加说明,羼在今本《坛经》里,恐怕也没有人会相信不是慧能的宗旨。”[ 任继愈:《神秀北宗禅法》,《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二期,116页。]此中说明南宗和北宗的见解和修行没有任何差别,导致差别的原因是学术界的误解。皎然大师在佛学思想上,体现了南北二宗无差别的宗旨,如其在《能秀二祖赞》中云:“二公之心,如月如日。四方无□,当空而出。三乘同轨,万法斯一。南北分宗,亦言之失。”[ 皎然:《能秀二祖赞》,《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十七,1960年4月第一版,第9555页。]此中是皎然大师分别为慧能和神秀所作的赞,此中立足于佛法本位,认为二宗在思想主旨上没有任何差别,若是强分为宗,则会产生极大的过失。
 
皎然虽是禅门中人,但是皎然的思想中还受天台的禅法影响,皎然与天台的交集,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三,第一是皎然大师与天台宗元皓大师的交往,如福琳《皎然传》云其“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吴门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福琳:《唐湖州杼山皎然传》,《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十九,1960年4月第一版,第9573页。]此中说明皎然大师中年时参访诸多善知识皆受器重,能了知心地法门,与元浩、灵澈为道交。元浩大师是湛然大师的门人,此中皎然大师和元皓大师是道友,由此可以推测,皎然的佛学思想必然受天台佛学的影响。另外,皎然在贞元初,先后结识了梁肃、韦应物。皎然有《送梁拾遗肃归朝》(卷一) 和《答裴评事澄荻花间送梁肃拾遗》等著作流传于世,梁肃是天台九祖湛然大师的门人,并作《删定止观》一卷,从梁肃和皎然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知道皎然肯定受到天台教法的影响。第二是皎然还曾作《天台和尚法门义赞》,如其所云:“我立三观,即假而真。如何果外,强欲明因。万像之性,空江月轮。以此江月,还名法身。”[ 皎然:《天台法门义赞》,《全唐文》第10部,九百十七,1960年4月第一版,第9555页。]从皎然大师的《法门义赞》而言,大师精通天台教义。首先说明天台法门的核心一心三观,然后说明理事具足,二而不二,认为江月之事即是万象之性的法身。皎然大师的短短数语,却揭示了天台法门的核心,由此可见皎然大师十分精通天台教义。第三是皎然为天台宗僧人做塔铭,皎然是僧人中的文人,为其他僧人做塔铭本也无可厚非,但从皎然的著作而言,其为其他人所的塔铭,很少将具有争议性的法统传承,写的直接明了。皎然为天台八祖左溪亲传弟子之一道遵作塔铭时,明确的说明了天台的诸祖传承,如其所云:“北齐惠文大师传龙树《智论》一性之教,即我释迦如来九世祖师文殊所乘也。惠文传南岳,南岳传天台……天台去世,教传章安。章安传缙,缙传东阳,东阳传左溪。”[ 皎然:《蘇州支硎山報恩寺大和尚碑》,《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十八,1960年4月第一版,第9566页。]此中肯定了龙树到慧文大师的断代传承的合理性,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天台宗慧文大师和龙树菩萨之间的传承,本身并没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是章安大师的蓄意安排,皎然以一位禅僧的角度来肯定此段传承,恐怕也是开后世之先河。另外,皎然大师又为亦属天台一系的神皓作塔铭,其中不但称赞神皓大师的门人维谅,还对禅门有一定的批评,如其所云:“门人维谅,有文有道,独步当时,执师之丧,不以证而废教也。列座门人道超、灵俊、道棱、维诚,皆积解以诣空门,迈德以藩象教。”[ 皎然:《唐洞庭山福愿寺律和尚墳塔銘》(并序),《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十八,1960年4月第一版,第9569页。]此中不仅肯定了维谅等人的宗教修持,还肯定了天台宗教观双修的修行理念,还对禅门的流弊进行了暗讽。“以证废教”这一思想,明显是受着湛然大师《止观义例》中的影响。从皎然大师与元浩、梁肃的交往、为天台祖师作赞以及为天台僧人作塔铭等三个方面,说明了皎然大师与天台禅法的渊源。皎然大师不但对天台教法有好感,并且还十分精通天台教义,如徐文明云:“皎然以禅者自命,虽然他基本上算是禅宗之禅者,尤其是禅宗中的北宗一系,但他又与天台宗人往来密切,故其禅法亦或杂有天台之禅。……因此皎然虽然归心禅宗,却又钟情于天台禅法,其徘徊于两家之间明矣。”[ 徐文明:《唐代诗僧皎然的宗系和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第49至50页。]郜林涛也说:“从皎然的作品来看,他受天台宗和禅宗的影响最大”[ 郜林涛:《皎然的佛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4期,第48页]无论如何,从皎然的作品而言,的确是受到了天台宗的影响。
 
从皎然大师的思想而言,皎然大师虽然身处禅门,其还精通天台教义,从其所作的诗而言,并没有门户之见,体现了一代祖师的宽容心量以及内在的修证境界。皎然大师在第二次喝茶的体悟时,其赐予茶道的内涵是圆顿不离渐次,如其所云:“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此中的清我神,是指在禅修中饮用茶,能够去除昏沉和掉举,安心住于禅定中,念念与法相应。飞雨,指佛法的智慧。清尘,指无边的烦恼。“飞雨洒清尘”是指在禅定中,能够以定力,降伏烦恼,如雨洒清尘一般。皎然大师的禅法,是佛教中传统的修行方法。第二次喝茶时的感悟,是以第一次喝茶的感悟作为基础。境界上,有着层层递增之意,体现了佛教中修持的次第性。皎然大师的这种顿悟不离渐次的思想,可以避免后世之人在修行中执理昧事的发生。但最为不幸的是,皎然大师所担忧的事情,在其生活的时代就已经发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皎然大师给天台僧人做墓铭,评价其弟子修行时曾云:“不以证而废教”之语中看出端详。佛教虽然讲顿悟,但在现实的修行中,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顿悟之法不可能适应所有人。顿悟之人属于上根利智,此种人在过去世种下无量的善根,此世机缘成熟,听闻佛法,才可即刻能明心见性。但有些愚痴之人,心性浮躁,修学佛法不肯老实用功,喜欢投机取巧,认为少量的付出,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回报,于是纷纷选择南宗顿悟法门。这些愚痴之人,不知顿悟不离渐次之理,在修行上很容易产生执证废教之事。皎然大师正是担忧禅法走向末流,所以在赐予茶的内涵时,特别强调“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其本意就在于此。
 
(3)本无烦恼可断
 
皎然大师赐予茶道的最高内涵,是认为饮茶可以得道。皎然大师是禅僧,其在赐予茶的内涵时,必然以禅的最终修证作为茶道的最终内涵,所以皎然大师在第三次饮茶时说“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禅宗所理解的道,如慧能大师云:“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360页(上)。]此中慧能大师意在说明,道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不因流转而消失,住烦恼而不乱,住禅定而不寂,不在内外中间,不生不灭。六祖慧能大师又云:“何其自性,本来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349页(上)。]此中慧能大师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清净,能生一切万法。正是因为道本自性中,本来不生,不来不灭,所以皎然大师认为成道,没有烦恼可断,没有菩提可证,烦恼的本身就是菩提,生死的本身即是涅槃。从皎然大师的思想中,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其六祖的深刻影响,六祖所认为的禅宗法门,如其所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第353页(上)。]此中慧能大师认为,其所传的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用,皎然大师的“何须断烦恼”即是受着六祖的影响,其在《禅思》中亦言:“真我性无主,谁为尘识昏。奈何求其本,若拔大木根。妄以一念动,势如千波翻。伤哉子桑扈,虫臂徒虚言。神威兴外论,宗邪生异源。空何妨色在,妙岂废身存。寂灭本非寂,喧哗曾未喧。嗟嗟世上禅,不共智者论。”[ 皎然:《禅思》,《全唐诗》卷820,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一版,第9250页。]此中的诗更是将自性具足一切,不生不灭,空色不相妨碍之旨表达的淋漓尽致,明显具有禅家之风。此中的本无烦恼可断,并不是直接趋入,而是以前面的两种境界作为基础。皎然大师的茶道内涵,完全符合佛教修道中的信解行证。皎然大师不但在思想中赐予茶无上的精神境界,在现实的生活中更是实践茶禅一味,如其在《偶然五首》中云:“乐禅心似荡,吾道不相妨。独悟歌还笑,谁言老更狂。偶然寂无喧,吾了心性源。可嫌虫食木,不笑鸟能言。隐心不隐迹,却欲住人寰。欠树移春树,无山看画山。居喧我未错,真意在其间。虏语嫌不学,胡音从不翻。说禅颠倒是,乐杀金王孙。真隐须无矫,忘名要似愚。只将两条事,空却汉潜夫。”[ 皎然:《偶然五首》,《全唐诗》卷820,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一版,第9252页。]此中说明了在尘世中实践茶禅一味的精神所在,世间的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茶禅一味的真正境界,是真隐者没有娇气,不被名利所累,做到大智若愚。此中的实践精神相对于陆羽的“精行俭德”更为潇洒和自在。
                               
三、结 语
 
本文站在佛法的立场上对皎然大师的茶道内涵作了一个简略的解读,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确定皎然大师不仅是一位禅宗的高僧,而且还十分的精通天台教义,皎然大师的佛学思想中,没有任何的门户之见,能够让人感受到其气象包罗大千之气概。皎然是一位禅僧,其在修行的成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是其对于诗学的研究,第二是其对于茶学的研究。很多人对于皎然大师的关注,不是其诗学成就,就是其对于陆羽的影响。殊不知,皎然大师是以诗学和茶学来弘扬禅学思想的僧人,正如赞宁所言:“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 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0 冊,891页(下)。]此中赞宁给与了皎然大师一个中肯的评价,客观而言,皎然的茶道内涵,没有在大乘佛教和祖师禅的精神之外添加了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将祖师禅的‘将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的特色更加突现出来而已。其本意只是想将祖师禅的修行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积极健康的、引人向善向上的生活方式加以提倡。所以无论其诗学思想、茶道内涵,都不离佛法的这一中心思想。简而言之,其茶道的内涵,是将禅的精神与智慧,以茶和诗歌作为媒介,普遍的融入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