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径山新闻
径山禅及法钦禅师与牛头禅的渊源
 
赖功欧
 
[提要] 法钦以牛头“道本虚空,无心合道”的宗旨开径山禅,以简默禅风直承其师玄素。玄素的简默无为,则接续了牛头禅“无心合道”的“自然智慧”;而法钦的“一切总无”,是其师玄素“简默无为”禅道之延续。牛头禅之所以“得自然智慧”,当与其“虚空为道本”、“无心合道”、“无情有性”、“无情成佛”的根本禅旨相关;这一禅旨的实质就是将玄学融入佛学,这是其时佛学的时代特点,这一特点为佛教中国化作了极好的铺垫。牛头禅的特色在此,建树亦在此;径山由此而在禅宗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然而这辉煌一笔是由僧人、文人、官僚、居士等群体所共同造就的。
 
[关键词] 法钦  玄素  法融  径山  牛头宗
 
 
曾在禅宗史上称为“五山之首”的径山万寿禅寺,创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不久,海内外佛徒奉为祖庭。作为“东南第一禅院”,尤盛传临济杨岐禅法,临济宗匠蒙庵元聪、无准师范、虚堂智遇等先后于此住持弘法。径山始兴牛头禅法,由法钦开山,宗杲全盛,两浙名僧咸集径山,使其声名大振。
 
法钦与径山牛头禅的渊源要从其师玄素讲起,法钦是玄素的主要弟子,在李华的《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所载的玄素两个主要弟子中,“法钦,径山长老”是其一。作为径山禅法的创始者,法钦以牛头“道本虚空,无心合道”的宗旨开山,以简默禅风直承其师玄素。之后,径山牛头余韵仍存,直至宋代宗杲看话禅横空出世。
 
一、玄素的简默无为:接续牛头宗“无心合道”的“自然智慧”
 
玄素(668—752)润州延陵(江苏丹阳)人。印顺《中国禅宗史》称:“鹤林玄素,俗姓马,所以或称为‘马素’,‘马祖’。玄素二十五岁(692年)出家,‘晚年’(可能年近五十——717年)入青山,参智威而受胜法。智威是开元十年(722年)去世的,玄素大概在这时候,离开了牛头山。开元间(713—741年),玄素应法密(或作‘汪密’)的礼请,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县),郡牧韦铣请住鹤林寺,法门极盛,别出鹤林一系。天宝初年,应希玄的礼请,到江北扬州(今江苏江都县),引起了江南与江北道俗间的诤兢,这可见玄素为人感慕的一斑了!后回鹤林寺,天宝十一年(752年)去世,年八十五岁。”[印顺:《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333页。]印顺所据显然是唐代李华所撰《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其值得注意的玄素确实在当时的长江两岸有重大影响。
 
鹤林寺在江苏镇江城南的黄鹤山北坡下,初建于晋代,自从玄素来此弘传祖道,便成为著名禅寺,高僧辈出。玄素禅法的主要特点在“观法无本,观心不生。”[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见《全唐文》卷320。]这正是接续了牛头禅法融禅学的“无心合道”的“自然智慧”。印顺认为:“‘道本虚空,无心合道’,代表了早期的牛头禅——法融的禅学。”[印顺:《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页。]印顺将其概之为牛头禅特质的确立,而李华在碑铭中对法融牛头禅“得自然智慧”的总体概括是令人信服的:
 
初达摩祖师传法,三世至信大师。信门人达者曰融大师,居牛头山,得自然智慧。信大师就而证之。[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见《全唐文》卷320。]
 
道信印可法融的传说,虽有神话色彩而难以凭信,但“得自然智慧”的概括则无疑是准确的。且两人在晚年相见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这点,杜继文与魏道儒合撰的《中国禅宗通史》倒是采用了“联宗”的说法:“牛头法融的禅系,到鹤林玄素(668—752)而宗门大盛,出了不少有名的僧俗弟子,由此开始与双峰道信联宗,成了超越南北的另一个禅宗体系。”[杜继文 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而杨曾文教授则坚认道信与法融之间是牛头宗教团“编造出新的传法世系说”,其主要理由是“道宣晚年在《续高僧传·习禅六之余》中特别补写法融、道信二人的传,皆没有记载道信曾向法融传法的事,是个十分有力的证明。”[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285页。]此前,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似亦持此说。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牛头宗祖师法融,法融(594—657),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镇江)人。十九岁便博通经史,并深研《般若经》,通晓悟达般若真空之法。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隐居于茅山,皈依三论宗学者炅法师并削发出家。贞观十年(636),法融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的北岩下构筑一简陋禅石室,日夕参究。不久,法侣就达几百人之多。我们说,牛头禅之所以是“得自然智慧”,当与其“虚空为道本”、“无心合道”、“无情有性”、“无情成佛”的根本禅旨相关;这一禅旨的实质就是将玄学融入佛学,这是其时佛学的时代特点,这一特点为佛教中国化作了极好的铺垫。牛头禅的特色在此,建树亦在此。牛头禅留下的文献《心铭》,为四言句偈颂;《绝观论》则是问答体文献。以空幻无相之“空”,体现天道自然之“无”,是牛头禅的根本观念;这一根本观念将佛与道联结起来了。这一观念的接续一直延伸于牛头禅系的历史之中。
 
全唐文载有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称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钦为牛头宗传承的世系;而李华的《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亦称是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玄素为六世传承。直至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出,则确定牛头宗的世系为: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慧忠门下有维则,则下有云居智,又说智威的弟子有润州鹤林寺玄素,玄素弟子有径山道钦(即法钦),钦门有鸟巢道林。无论传承世系如何,其属之于牛头宗系是无疑的。径山牛头禅的核心人物则为法钦禅师。
 
二、法钦的“一切总无”:直承玄素的简默无为
 
“牛头宗自玄素以后,在吴越历届官吏的扶持下,得到令人刮目的振兴。”[杜继文 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此时牛头禅系的兴盛,当然也与玄素弟子法钦有极大关系。
 
法钦禅师(714—792年),在禅宗史上又称道钦禅师。为径山禅寺开山之祖,号国一大觉禅师。俗姓朱,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世服儒业,自幼勤读经史,早年中乡举。22岁即上京赴试,途经丹阳,闻鹤林玄素禅师之名,前往拜谒,遂剃发出家。玄素称其“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杭州径山道钦禅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并嘱咐其“逢‘径’则止”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法钦云游至径山成为径山寺的开山祖师。大历三年(768年),唐代宗亲书御诏,派内侍黄风至径山礼请法钦进京。法钦至京,代宗赐以肩舆,又以弟子之礼相迎,赐“国一禅师”之号。法钦师在京之时深得君臣赞赏。相国杨绾,名公李泌、徐浩、陈少游等三十二人皆称门人,求道于法钦。大历四年(769年),法钦上奏,力求南还径山,代宗允其奏请,厚礼饯行。代宗还御诏杭州府于径山重建精舍,赐名为“径山禅寺”。法钦禅师于贞元八年(792年)十二月圆寂于龙兴寺,世寿七十九岁,僧腊五十年。弟子遵嘱,将其葬于龙兴寺西南的庭园空地。其时,李吉甫丞相特为其撰写塔铭。稍后的贞元九年,德宗追谥其为“贞元大觉禅师”,命塔名“天中”。后宪宗又赐碑以颂法钦丰迹。
 
法钦直承玄素的简默无为的禅风。李华的《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说玄素的特点是“居常默默,无法可说。”“师无可说之法。”“道惟心通,不在言通。”[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见《全唐文》卷320。]显然,这些特点已为其弟子所承接。《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一则关于马祖道一弟子西堂智藏的记载,很好地说明了法钦的禅风:
 
(一俗士)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虔州西堂智藏禅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页。]
 
法钦言“一切总无”,可以说不仅是直承其师的简默无为的禅风,更是对牛头禅“本来无一物”禅旨的接续。《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并序》就说到:“大师性和言简,罕所论说。问者百千,对无一二。”[见印顺:《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4页。]更能说明法钦禅法的是唐代李吉甫的《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
 
法不外来,本同一性,惟佛与佛,转相证知。其传也,无文字语言以为说;其入也,无门阶经术以为渐。语如梦境,得自本心[李吉甫:《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见《全唐文》卷512。]
 
从中可见法钦何以“罕所论说”,而“一切总无”的禅旨正因其“无文字语言以为说;其入也,无门阶经术以为渐”。师徒同此简默禅风,其源仍在牛头的“道本虚空,无心合道”。故《景德传灯录·道钦禅师》载:“有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虔州西堂智藏禅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意谓以语言去解说道,恰如在山上寻鲤鱼,水底寻习尘一般。这正是牛头宗道本虚空的活生生的具象说明。“法不外来,本同一性”——禅宗的空(佛性)与老庄的无(道体)一脉相通:作为宇宙的核心,空与无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和存在的根据,同时也是万物的根本属性所在。因而,禅宗之佛性与老庄之道体更本质上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佛性的本质是空,而道体的本质是无。无即空,空即无。总之,对熟悉把握般若空义的牛头宗来说,般若空义的发挥与阐扬,确实是与魏晋以来“以无为道本”的玄学遥相呼应的。佛与道的相遇,主要就在“空”与“无”的原理上。杜继文的《中国禅宗史》指出:“《祖堂集》将牛头一系列为禅宗中的‘空宗’一派,与宗密对牛头宗的理论概括大致相应。《圆觉经大疏钞》传,法融‘久精般若空宗,于一切法已无计执;后遇四祖(道信)于方空无相体,显出绝待灵心本觉’,这可能更准确地表达了牛头整个宗系,尤其是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再清楚些说,以往的般若学仅停留在怀疑论上,它的变异三论宗则止于唯名论,两者都趋向于否定一切。牛头宗的许多言论仍带有这种倾向。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玄素答:‘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又说:‘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明显地反对将认识绝对化,而肯定怀疑论的价值。”[杜继文 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这是对径山牛头宗及玄素禅学特点较到位的把握。
 
六祖慧能说:“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森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他的意思是说:世界本然的性质是空,正因为世界是空的,所以能将万事万物全然包容其中;然而,世界本空的“空”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的意思,它具有“空性”,这种“空性”能含生“万法”,也就是说,它能衍生万事万物;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森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都是从这种“空性”中生衍形成的。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衍生于空,依存于空,终归于空。万事万物等一切现象,以世人的眼光来看,是真实存在的;以佛教禅宗的眼光来看,却皆为空无。而唯一绝对真实存在的是世界本空的“空性”,因为它能含生万事万物。这所谓“空性”即是佛性。因为世界万物都是佛性衍生出来的,因而都蕴含佛性,也都是佛性的体现。所以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说牛头法融的“《绝观论》以‘大道冲虚幽寂’开端,立‘虚空为道本’,牛头禅与南朝玄学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印顺:《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页。]法融绝观论果然与道信所谓“大道虚旷,绝思绝虑”之说一脉相承。而此说并非道信首倡,而是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老庄认为天道虚旷杳邈,玄之又玄,却是宇宙万物之始源。老子说绝学无忧,庄子说绝圣去智,如此便能复归大道。可见在四祖道信那里,禅宗思想中早已深深地浸染了老庄玄学思想。此后这一思想亦为牛头宗及其后学玄素、法钦等继承发扬。
 
三、径山法钦后绪:牛头余韵及其宗杲全盛
 
据《景德传灯录》卷四,法钦的法嗣是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属唐代宗诏径山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杭州鸟窠道林禅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道林禅师与白居易有过来往,并留下一则“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杭州鸟窠道林禅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的著名公案。鸟窠道林禅师的法嗣是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据说,法钦另有旁出法嗣三人,一是木渚山悟禅师、青阳广敷禅师、杭州巾子山崇慧禅师。其实法钦开山之后,还有两位重要禅师值得一提,一是天然禅师,二是道悟禅师。丹霞天然曾亲往余杭径山参谒法钦,就是这位“选官何如选佛”的天然禅师倡言:“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一饮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虑,在在处处,有恁么底。”[[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邓州丹霞天然禅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994—995页。]此中仍可见出牛头余韵。而道悟则在法钦门下学禅五年,得到法钦印可。《景德传灯录》载:“一日,游余杭,首谒径山国一禅师,受心法,服勤五载。”[[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986页。]
 
此外必须提及的是比法钦小59岁的遗则(773—830),又作惟则,是维持牛头宗家风的慧忠之弟子。其虽很难列入径山后绪,然其以“佛窟学”而成为牛头禅法的一个分支,可属之于本文所谓“牛头余韵”。印顺说他引用的概念“‘独照’,是从庄子的‘见独’而来。‘万物主’也本于老子。偶然运用一二老庄术语,在江东是不足怪的。遗则表示自己的领悟,而全以老庄的文句表达出来,至少可以看出他沉浸于老庄玄学的深度!”[印顺:《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8页。]其时,所谓“江东”佛学,实与径山佛学是连成一体而多有关联的。
 
径山牛头禅风余韵,又多与文人、官僚、居士相关。如白居易、刘禹锡、陈少游、李吉甫、李德裕、杨绾、李华等,他们均与牛头禅法有凑泊之处,均留下与径山牛头禅有关的佳话;可以说,没有他们推波助澜,当年径山的辉煌是很难有的。杨曾文老师在《唐五代禅宗史》中指出:“唐代宗在大历三年(768)派内侍下诏迎请道钦入京,向他问法,赐施丰厚,安置他住章敬寺,‘自王公逮于士庶,其诣者日有千人’。司徒杨绾信奉佛法,前往拜谒,想向他问法,他表示‘吾无示说’。当时南阳慧忠也在京城,代宗在道钦请求归山之际,向慧忠表示要赐他一名,于是赐以手书‘国一大师’之号。德宗建中之初(780),道钦出山往于杭州龙兴寺。贞元五年(789)德宗遣使者持玺书前来慰问,赐施财物。道钦在京及回径山,朝廷王公臣僚执弟子礼者很多,著名者如相国崔涣、晋国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被当时民众看作是‘功德山’。贞元八年(792)道钦去世,年79岁。德宗赐谥号曰大觉禅师。弟子很多,有实相、常觉、崇惠等人。”[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291页。]可见,当年法钦其时的径山禅风之盛,实乃今人难以想像也。
 
宋代的径山寺有过极为兴盛之期,不过时过境迁,此时的径山有无牛头禅绪,则值得探讨了。宋代的径山与临济杨歧倒是关联甚密。大力倡导看话禅的宗杲,就属临济下十一世、杨歧下四世。从内在理路看,宗杲仍是南禅的顿教禅法。他两次住持径山。绍兴七年(1137)是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寺与二张即张浚、张九成有密切来往并建立深厚情谊。其时,径山宗风大振,临济再兴。绍兴二十八年(1158),70岁的宗杲再一次奉旨住持径山,史称“径山和尚”。宗杲不亏为极富创造力的禅师,其“看话禅”为临济宗的发展带来新生命力;此后,临济宗人无法以此为圭臬。
 
临济宗天童密菴禅師,于“淳熙四年,有旨住徑山”[《大正藏》,第47册,No.1999《密菴禅师语录》,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版。]。密菴禅师曾留下《徑山茶湯會首求頌二首》。仍可透见宋代径山禅风之盛:
 
径山大施门开。长者悭贪俱破。烹煎凤髓龙团。供养千个万个。若作佛法商量。知我一状领过。
 
有智大丈夫。发心贵真实。心真万法空。处处无踪迹。所谓大空王显不思议力。況复念世间。来者正疲极。一茶一汤功德香。普令信者从兹入。[《大正藏》,第47册,No.1999《密菴禪師語錄》,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版。]
 
“径山大施门开”,简直是盛况空前了,而径山的禅茶文化的兴起于此亦可见一斑。
 
宋绍定六年(1233),理宗皇帝敕修径山寺,径山无准师范和尚称:“降賜度牒一百道,再荷宸恩,別賜度牒五十道。下本寺重新建造,恩大如天。未知圖報之所,切惟本山乃高宗皇帝臨幸之地,朝廷第一祈禱去處。建造寺宇,實難稽時,尚賴聖恩,早得圓就。不勝幸甚!”[《卍新纂續藏經》,第70册,No.1383《無準和尚奏对語錄》,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版。]在《徑山無準和尚入內引對陞座語錄》中极称:“今陛下寵加錫賚,重新徑山;得非陛下廣大聖心,與南天王天願力等無有二。然此廣大之心不離日用,游刃萬機,區別邪正,剖決是非,絲毫無隱;如明鏡當臺,物來斯照,無一法不從心之所現。陛下全此心以活天下,天下咸服;廣此心以化萬邦,萬邦來朝;推此心以崇佛法,佛法乃興;純此心以行仁孝,仁孝乃至。此(臣)僧區區効野人之芹,所陳若此。言語無倫,冒瀆聖聦,下情不勝恐悚戰汗之至。即奉聖旨賜金襴袈裟。”[《卍新纂續藏經》,第70册,No.1383《無準和尚奏对語錄》,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版。]临济宗的极盛时期,以此场面而在径山也凸显出来。然无前此的牛头禅为之起始,能有后来之径山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