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径山新闻
从大乘佛法中禅宗的判摄看牛头禅的定位问题
 
 
德 澄
 
杭州佛学院
 
内容提要:大乘佛法中牛头禅的定位,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牛头禅作为禅宗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一代时教中的定位,也就是判教问题;另一个是牛头禅在禅宗内部的定位,也就是判宗问题。而在汉地大乘佛法“禅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有关判教和判宗的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密切而不可分。本文首先对牛头禅作为禅宗流派的成立及特色做了简单介绍,接下来分别以华严、天台“禅教合一”理论为基础,对禅宗及其流派加以分判,最后对牛头禅做出定位。
 
关键词:牛头禅  顿教  泯绝无寄宗   密意破相显性教
 
一、前  言
 
大乘佛法中牛头禅——或者叫牛头宗——的定位,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牛头禅作为禅宗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一代时教中的定位,也就是判教问题;另一个是牛头禅在禅宗内部的定位,也就是判宗问题。而在汉地大乘佛法“禅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有关判教和判宗的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密切而不可分。判教思想作为大乘宗派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对这些宗派来说,其判教思想大多是清晰而明确的。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禅宗。这是因为按照禅宗自己的说法,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所以不注重教义、教理的文字性叙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倒是其它的一些宗派从理论上对禅宗及其各个流派作出了比较全面的判摄,而这些判摄又往往是以各自宗派所宗的教义、教理为理论基础或标准的,由此对禅宗的判摄也就有所不同。这种理论上的不同则主要来自于华严宗和天台宗。
 
二、牛头禅作为禅宗流派的成立及特色
 
在汉地大乘佛法中,禅宗所占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初祖菩提达摩开始,一直到六祖慧能,再到后来的“一花开五叶”,对禅宗在汉地的传入、发展、形成以及各个流派的区分与传承,大致是清楚的。但其中也有例外,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就是牛头禅。按照禅宗一般的说法,牛头禅的形成与四祖道信有关。在盛唐时期李华所撰的《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中说:
 
“初,达摩祖师传法三世,至信大师。信门人达者曰融大师,居牛头山,得自然智慧,信大师就而证之。且曰:七佛教戒,诸三昧门,语有差别,义无差别。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凉风既至,百实皆成;汝能总持,吾亦随喜。由此无上觉路,分为此宗。融大师讲法则金莲冬敷,顿锡而灵泉满溢。东夷西域得神足者,赴会听焉。融授岩大师,岩授方大师,方授持大师,持授威大师,凡七世矣。”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牛头宗的传承,就是四祖道信付法融,相对于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别出牛头一派:法融为初祖,以下是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而经近代专家、学者的研究,从史实的观点出发,依印顺法师在其《中国禅宗史》中的看法,道信与法融,法融与智岩,智岩与慧方,之间有关师资传授的问题,不无可疑之处,似乎难以成立。但牛头宗发展并形成为禅宗之一重要流派,却是不争的事实。有无师资传授,对一个宗派的形成而言,并非必不可少。最典型的例子,当然要算净土宗。在净土宗的历代祖师那里,也没有彼此之间的师资传授。近代太虚大师也说:“净土宗之被列为祖师者,大抵依其弘化之功为标准,非前祖后祖有何传承关系。”[ 太虚大师:《中国佛学》,156页。]如此一来,对于四祖道信传牛头法融的这一传说,如何看待?满升法师认为:“由于禅者一向重师承,为了提高自己而追祖认师,以明自己受真传、得正法,从这角度看,比较好理解。而达摩禅系旁出牛头一支的说法,实已反映出禅宗内部分化、发展与演变的消息。”[ 满升法师:《牛头禅的形成及特点》。]这个看法可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牛头禅兴起于牛头山,并以此得名。而牛头山所处的江东地区,为魏晋南北朝时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道家玄学与佛教中观般若思想长期盛行,不可避免地对牛头禅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牛头宗历代祖师,大多都兼通般若与玄学,其影响由此亦可见一斑。宗密在其《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说:
 
“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之智,亦如梦心,乃至没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无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而其在《圆觉经大疏钞》卷三讲到牛头法融的禅法特色时说:
 
“言本无事者,是所悟理,谓心境本空,非今始寂;迷之谓有,所以生憎爱等情,情生诸苦所系,梦作梦受故,了达本来无等,即须丧己忘情;情忘即度苦厄,故以忘情为修行也......此以本无事为悟,忘情为修……此则一切皆无……休心不起。”
 
可见牛头禅法,主要“以本无事为悟,丧我忘情为修”,这是以中观般若无所得思想为依据,提倡荡相遣执,一切性空。牛头初祖法融的《绝观论》以“大道冲虚幽寂”起始,立“虚空为道本”,而认为“观身实相,观佛依然,……实相者,即空相也。”法融又说:
 
“分明照境,随照冥蒙(观不得)。……将心守静,犹未离病(摄心不得)。……菩提(道)本有,不须用求。烦恼本无,不须用除(不用求,不用除)。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无心合道”、“无心用功”,在禅法上,法融重视“无心绝观”或“绝观忘守”,认为“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这都反映了牛头禅一系所受到的中国道家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 
 
三、华严宗对禅宗的判摄及牛头禅的定位
 
华严宗形成于禅宗之后,是中国大乘宗派中最后形成的一个宗派。而当时禅宗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影响,这就势必会使其不得不面对此一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几个大乘宗派中,华严对禅宗及其流派的判摄也是最详尽的。华严祖师法藏在其《探玄记》文中更依所诠而显五教差别:
 
“初、小乘,法相有七十五法,识唯有六。所说不尽法原,多起异诤。如小乘诸部经论说。
 
二、始教中,广说法相,小说真性。所立百法,决择分明,故无违诤。所说八识,唯是生灭,法相名数,多同小乘,固非究竟玄妙之说。如《瑜伽》、《杂集》等说。
 
三、终教中,少说法相,广说真性,以会事从理故。所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具生灭不生灭,亦不论百法,名数不广。又不同小,亦无多门。如《楞伽》等经,《宝性》等论说。
 
四、顿教中,总不说法相,唯辩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实,唯是绝言。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
 
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称法界。”
 
法藏明确提出了华严宗的五教,但并没有正面直接涉及到禅宗,而在澄观的《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中对其中顿教问题的进一步说明、分析,就表达得非常清楚了:
 
“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别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
 
这就是说,在天台五时判教中是没有顿教的,而华严把顿教单独列入,其目的就是为了收摄禅宗,就是为了在华严判教中为禅宗找到合适的位置。接下来澄观又云:
 
“若全同天台,何以别立。有少异故,所以加之。天台四教,皆有绝言。四教分之,故不立顿。贤首意云,天台四教绝言,并令亡筌会旨。今欲顿诠言绝之理,别为一类之机。不有此门,逗机不足。即顺禅宗者,达摩以心传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何由可传。故寄无言以言,直诠绝言之理,教亦明矣。故南北宗禅,不出顿教也。”
 
这是在解释别立顿教的原因,说明其理由。而后来的圭峰宗密,认为佛说顿、渐二教,禅开顿、渐二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须要以教辨禅,以心解教。次以三教三宗配对,证明教禅一致。《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中说:
 
“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 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 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动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 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 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拄上颚,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別。
 
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 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无法可拘,无佛可作。 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滯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則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便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凡参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
 
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为, 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等,于中指示心性。……”
 
以上是三宗,下面是三教:
 
“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佛见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众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云依性。然根钝者卒难开悟。故且随他所见境相说法渐度,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密意也)。……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据真实了义,即妄执本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本是真性,随缘妙用永不断绝,又不应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妄相障真实性难得玄悟,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无,而且云无,故云密意。又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故云密也)。……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直指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亦不约心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密之意,故云显示也)。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
 
接下来宗密又对教三种也与大乘其他一些宗派做了对应:一、密意依性说相教,这里包括有人天因果教(说善恶因果的人天乘)、断惑灭苦教(声闻乘)、将识破境教(大乘唯识宗)三类。二、密意破相显性教,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以“无住”为道(指大乘空宗)。三、显示真心即性教,说一切众生本来清净,真心常住(指华严宗)的教法。
 
在以上对华严判教以及宗密的三宗三教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对于牛头禅的定位,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牛头禅归属于禅宗而言,属“顿教”;
 
2、在“进趣方便”上,则与息妄修心宗没有区别;
 
3、而在“见解”上则属于泯绝无寄宗;
 
4、就三教而言,则是属于密意破相显性教。
 
四、天台宗对禅宗的判摄及牛头禅的定位
 
宗密以华严教理讲三宗三教是一味法,主张禅教合一。就天台而言,也有人主张禅教合一,只不过所依的是天台教理。因为所依教理不同,对禅宗的判摄也就当然有所不同了。法登在《圆顿宗眼》中说:
 
“自后人生乎异见,乃有‘教外别传’之说,亦谓拈花而已。且夫学佛者,虽禅、教之不同,既皆依佛,必以佛法而为标准。佛法者,即迦叶所传是也。迦叶所传者,莫不始鹿苑,中鹫头,后鹤林之法也。又何更有‘别传’耶?究其端倪,盖不达其源者,恐教混于禅,故有‘别传’之说,殊不知‘别’之不可。且如来出现,八音四辨。迦叶所传,即教法也。此教明其心,达其理,岂有修行证入过于此也?或谓以心传心。不知因何得知此心可传?莫非教之诠乎哉?况又文字性离即解脱耶?是知禅教皆指灵山分付。迦叶所传何得背佛祖乎?既不用迦叶所传,何须言其继祖也?如此者,并由不知所传之要故尔。”
 
“佛之一化,从上而下,所传之法,举要言之,不出三观。……灵山分付,迦叶禀承,祖组相传,无出于此。……禅宗虽不明乎三观,要且不出其中。彼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非妙解,见性非妙行,成佛非归源乎?”
 
以上天台大德在主张禅教合一时,是以天台“一心三观”为圆顿宗眼来收摄禅宗。虽然禅宗没有明确提到“一心三观”,但却不出“一心三观”。这是从观法上而言,由“一心三观”收摄禅宗。但“一心三观”是共法,以“一心三观”为圆顿宗眼,并不能突出天台的特色。那么从教法而言,天台如何收摄禅宗?在这个问题上,太虚大师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太虚大师融贯整体佛法,把汉地大乘八个宗派(三论、天台、唯识、华严、净土、禅宗、律宗、密宗)概括为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其中天台、华严、净土、密教,归于法界圆觉宗所摄。同时又把作为顿教的禅宗放在天台的义理框架中,视之为天台的离言谛。这样天台与禅宗就从教法和禅法两个方面相通起来,禅宗在教法上就被归为天台一系。反过来,天台在超越一切言说的观法上,就是禅宗的顿教。因此,在太虚大师的三宗分系中,便不必是单独把作为顿教的禅宗分出来。而是隶属于天台的义理形态,最后归入法界圆觉宗。太虚大师把大乘佛法概括为三宗,印顺法师则称之为三系或三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与宗密的三宗(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三教(密意依性说相教、密意破相显性教、显示真心即性教)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太虚大师则归宗天台,而圭峰宗密则归宗华严,就大为不同了。
 
而牟宗三在他的《佛性与般若》下册中也有相类似的分法,与以上提到的几家不同,牟宗三在教法上则对华严和天台作出了区别。牟宗三说:
 
“如来藏性似可有三种说法:
 
(一)如来藏自性清净理,即二空所显真如,此即世亲《佛性论》所说之应得因佛性(依此理应可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后法身),亦即理佛性,以无为如理为体之佛性。此是相应阿赖耶系统而说者;
 
(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在此,真心与真性是一,此即以上之所说,此是真常心系统之如来藏;
 
(三)一切法趣色趣空趣非色非空只点实相为如来藏,即资成轨,如来藏是事法,此是天台宗性具系统下的如来藏。此如来藏是就解脱断德(缘因佛性)而言,然而三德圆伊不纵不横,不一不异,不可思议,故为圆教也。在此圆教下,那有实体意味的真心即被打散,而复归于佛法真如。”[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下册,1043页。]
 
在这里,阿赖耶系统相当于法相唯识宗或虚妄唯识系,真常心系统相当于法界圆觉宗或真常唯心系。牟宗三取消了法性空慧宗或性空唯名系,而是代之以天台宗的性具系统,并且认为在天台宗圆教的性具系统下,印顺法师所担心的真常唯心系趋向于印度外道的“梵我”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在牟宗三看来,大乘三教就应当是阿赖耶(唯识妄心)系统、真常心系统(华严)、性具(天台)系统。这样一来,同属圆教的华严宗和天台宗,在义理上就作出了厘清。
 
牟宗三认为,禅宗既可以华严宗会之,也可以天台宗会之。[  同上,1041页。]在这里,牟宗三以天台会通禅宗,依然是就宗密的三宗三教理论为基础的。只不过宗密以直显心性宗分为两类:
 
“一云,即今能语言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修、真证也。
 
二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在这里,一说一切语言行动都是佛性,任运自在,是名解脱。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不昧,寂照现前。以上两家都会相归性,所以是同一宗。而在这个问题上,牟宗三以教法上真常心系统(华严)与性具(天台)系统的区分作为基础,来分别对应宗密所说的直显心性宗的两类禅法,对其禅法高下做了判摄,而不是会同一宗。总结如下: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即始别教配息妄修心宗(神秀禅)。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即通教配泯绝无寄宗(牛头禅)。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即终别教配直显灵知真性宗(神会禅)。
 
(四)天台圆教配慧能禅,即圆悟禅或圆顿禅。”[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下册,1069页。]
 
以上以天台教理为基础对禅宗及其流派做出了判摄,而其中对牛头禅的定位,则与华严宗密相同,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三教而言属于显示真心即性教;
 
2、就三宗而言属于泯绝无寄宗;
 
3、就天台化法四教(藏、通、别、圆)而言,属于通教。
 
五、结束语
 
从以上对禅宗的判摄来看,华严和天台的区别,在于对宗密的三宗三教中直显心性宗两类禅法的认识。就华严来讲,认为两家都会相归性,所以是同一宗。而天台则以教法上真常心系统(华严)与性具(天台)系统分别对应直显心性宗两类禅法。至于对牛头禅的定位,则无论是华严还是天台,看法是一致的,在三宗三教中属于泯绝无寄宗和密意破相显性教。对于三宗三教的高下,宗密则认为:“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种禅心。然后禅教双忘,心佛俱寂。……执情破而真性显,即泯绝是显性之宗;习气尽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而对牛头禅评价最高的,当属印顺法师。法师在其《中国禅宗史》中说:“印度禅,即使是达摩禅,还是以‘安心’为方便,定慧为方便。印度禅蜕变为中国禅宗──中华禅,胡适以为是神会。其实,不但不是神会,也不是慧能。中华禅的根源,中华禅的建立者,是牛头。应该说,是‘东夏之达摩’──法融。”[  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103页。]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主要参考书目:
 
太虚大师:《中国佛学》,浙江省佛教协会,公元一九九四年四月  恭印。
 
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2002年3月第3次印刷。
 
满升法师:《牛头禅的形成及特点》,《双林佛学论坛》卷一,新加坡莲山双林寺2005年版。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西元1977年6月初版,2004年6月修订版7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