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径山新闻
大慧宗杲禅师的禅法思想与传播
 

大慧宗杲禅师的禅法思想与传播

——以《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为例

 

王雷

 

摘要:禅宗一脉自灵山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段公案开始,后达摩祖师西来付以心要,传至六祖慧能大师后于岭南大开教化,经“一花五叶”后又演化为“五家七宗”,禅宗至此发展鼎盛。然随着后世棒喝机锋、文字技巧大行于世禅门内弊病丛生。时有禅门巨擘大慧宗杲禅师力挽时弊,以理事并行而称著于世,其光辉照耀千古。

 

关键词:大慧宗杲禅师;禅法思想;看话禅;禅宗

 

一、时代背景

 

宋代统治者采用“文治天下”的政治策略贯彻南、北两宋,政府机构设置官学——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组成,同时在地方上则有民间的私塾和书院,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吸收佛、道两家精神的理学也在宋代应运而生。公元1127年,金南下攻陷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难”,这一历史事件也直接导致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宁应天府即位,后为避金之进攻,以“行在”之名流亡于江浙地区,建炎三年于临安府(今杭州)定都,史称南宋。

随着赵氏中央政权的南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南宋一朝在江浙地区处于一种偏安的状态,经济、文化也进入一个相对缓和兴盛的时期。“印刷术(尽管还不是活字印刷)使书籍变得容易获得和相对便宜,”各家典籍的广为流传,使得在江浙地区人文气息逐步的浓厚起来。

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的佛教气氛非常浓厚,自佛法流入中国,民俗趋之,而南方尤胜。在宋之际的禅宗僧人不仅精通佛法,在儒、道两家的研究上也很深入,且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一点在灯录和祖师语录有诸多文字记述。禅学取代佛教其他各宗学说地位而处于独盛时期,从而吸引大批文人学士参禅问道,接受禅家独特的心性之学。与僧人交友、探讨禅法为尚之风大为流行,较为知名的在家居士如苏轼、黄庭坚、张商英、张九成等,此时的禅宗很大程度上也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推动下快速发展。

 

二、大慧宗杲禅法思想之载体

 

大慧宗杲禅师,俗姓奚氏,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宣城)人,至景德寺受具足戒,知释门中有一了脱生死之大事,遂而起心外出参访。“初行脚时,曾参洞山微禅师,二年之间,曹洞宗旨一时参得。”然大慧宗杲却认为此非究竟,“禅有传授,岂佛祖自证自悟之法?遂弃之。”继续到湛堂文准禅师处参学,湛堂文准禅师对大慧宗杲很是赏识,赞许道:“此子他日必能任重致远。”

湛堂文准禅师虽指出大慧宗杲参禅之问题所在,而大慧宗杲却没有更进一步的悟入。湛堂文准禅师圆寂前对大慧宗杲说:“吾去后,当见川勤,必能尽子机用。”所以后来大慧宗杲曾说:“宗杲虽参圆悟和尚打失鼻孔,元初与我安鼻孔者,却得湛堂和尚。”

宣和六年圆悟克勤禅师奉旨住汴京天宁寺,大慧宗杲听闻后,遂至天宁寺以亲近圆悟克勤。有次,大慧宗杲问圆悟克勤禅师在五祖法演禅师门下参禅机缘,听到“相随来也”一句的时候,而豁然大悟。

大慧宗杲于湛堂文准和圆悟克勤两位禅门巨匠手下历经锤炼,功夫和见地俱已大成。以曾经外出参访多年的经验,其参学历经之个中事自然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对当时宗门下诸家的利弊也必然了然于胸。故而,大慧宗杲出世弘法时,在对学人的修学指导上必定是独具手眼,我们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禅法阐释方面的不同见解。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全书三十卷,为大慧宗杲禅师之门人雪峰蕴闻所辑录。以大慧宗杲禅师在不同时间段为不同对象的说法内容为载体,文辞意境深远,展现了一代禅门巨擘之风采。在《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中讲述了雪峰蕴闻上书宋孝宗,希望将大慧宗杲语录入藏流通的缘由:

伏念臣先师前住径山大慧禅师宗杲,敏悟英发,直受正传,善巧方便,开悟后学,其平日提唱语要,臣随处记录,皆已成书。既为《广录》三十卷,又为《语录》十卷,谨缮写诣阙上进,伏望万机之暇,俯垂省览!臣又伏见真宗皇帝景德年中,以僧道原所集《传灯录》颁降入藏,今臣所进先师《语录》十卷,欲乞圣慈,依上件体例,特赐指挥亦令入藏,用广流通,使后学皆得预闻,在先师益为不朽。

 

三、大慧宗杲禅师的禅法思想和传播

 

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通过大慧宗杲禅师从丛林内上堂说法到世间的一纸书信的记录,针对不同环境、时间、对象的问题,对禅宗内、外诸多问题的批判和见解,做出圆融无碍的解答。在其语录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对不同阶层的对象,以种种方便来来展现对其禅法思想,并通过这些受众群体传播其禅法思想。

(一)以自身之经历引导学人

法尔如是,昔日马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平常心是道,禅宗直指人心,一切法皆是心法。若是可以修来证得,即可坏掉亦便是假的。故而,禅宗祖师多是应机教化,点醒迷人,使其自发内省,方可了生死得一大休歇处。大慧宗杲于圆悟克勤禅师处了此大事,深知个中滋味,为使学人得利苦口婆心、不惜眉毛扫地,以自己的参悟起疑之经历引发学人起疑情,透生死。

妙喜自十七岁便疑著此事,恰恰参十七年,方得休歇。未得已前,常自思惟:我今已几岁,不知我未托生来南阎浮提时,从甚么处来?心头黑似漆,并不知来处。既不知来处,即是生大。我百年后死时,却向甚么处去?心头依旧黑漫漫地,不知去处。既不知去处,即是死大。谓之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尔诸人还曾恁么疑著么?现今坐立俨然,孤明历历地说法听法,宾主交参,妙喜簸两片皮,牙齿敲磕,脐轮下鼓,起粥饭气,口里忉忉怛怛,在遮里说。说者是声,此声普在诸人髑髅里,诸人髑髅同在妙喜声中。这个境界,他日死了,却向甚处安著?既不知安著处,则撞入驴胎马腹亦不知,生快乐天宫亦不知。禅和子寻常于经论上收拾得底,问著无有不知者。士大夫向九经十七史上学得底,问著亦无有不知者。却离文字,绝却思惟,问他自家屋里事,十个有五双不知,他人家事却知得如此分晓。如是则空来世上打一遭。将来随业受报,毕竟不知自家本命元辰落著处。可不悲哉!所以古人到这里如救头然。寻师决择,要得心地开通,不疑生死。《卷十六·傅经干请普说》

(二)对参禅者的修学态度要求

昔日李遵勖大悟后做偈云:“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后世参禅者众,而证悟者少,概因死下苦功夫者少。时人都知有禅宗一心地法门,言说悟了便顿超三界,或窥得宗门内些许纸片,被那绚丽文辞所骗去一时起了要成佛作祖之心。但毕竟长久心难发,一味聪明伶俐去,渐迷失了自家法身慧命而不知。故大慧宗杲禅师在对僧俗二众的开示中,对此问题时常长提。如:

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担荷分。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故也。

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着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祟,不可禳祷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卷十九·示清净居士》

昔李文和都尉参石门慈照聪禅师,悟临济宗旨,有一偈曰:“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妙哉斯言!可以为光明种子发机之助也。《卷十九·示清净居士》

学道无他术,以悟为则。今生若不悟,尽崖到尽未来际,常存此心。今生虽未悟,亦种得般若种子在性地上,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不生邪见家,不入魔军类,况忽然心华发明耶?当此之时,三世诸佛证明有分,诸大祖师,无处安着。非是强为,法如是故。(卷二十·《示真如道人》)

近世士大夫多欲学此道,而心不纯一者,病在杂毒入心。杂毒既入其心,则触途成滞。触途成滞,则我见增长。我见增长,则满眼满耳只见他人过失,殊不能退步略自检察,看逐日下得床来,有甚利他利己之事。能如是检察者,谓之有智慧人。(卷二十一·《示示鄂守熊祠部》)

(三)对参禅过程中问题的指导

禅宗一法以参禅打坐为方便,而不作为主要的手段。祖师有云:若是打坐可以成佛,磨砖亦可成镜。五祖弘忍大师传六祖慧能时说:“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故释迦佛初证道时云:“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疑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教,令其永离妄想执着,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众生本来具足一切,只因颠倒妄想而迷失沉沦,又有知见不正,于佛法心要不明者难免沉沦无明而不自知,故大慧宗杲禅师在开示中多举此事之利害关系:

如今人多是得个身心寂灭,前后际断,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似古庙里香炉去,冷湫湫地去,便为究竟。殊不知却被此胜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见不能现前,神通光明不能发露。或又执个一切平常心是道,以为极则。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凡百施为,须要平常一路子以为稳当,定将去合将去,更不敢别移一步,怕堕坑落堑。长时一似双盲人行路,一条拄杖子寸步抛不得,紧把著凭将去,步步依倚。一日,若道眼溪开,顿觉前非,抛却杖子,撒开两手,十方荡荡,七纵八横,东西南北,无可不可。到这里方得自在。《卷十三·礼侍者断七请普说》

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着,起一恶念,当急着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

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但常自检察,从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当须自警,不可忽也!《卷十九·示清净居士》

(四)对文字禅之态度

随着雕版印刷术在宋代的流行,各家经典也得到了大力弘扬。历史上我国第一部刊刻藏经《开宝藏》,就是在宋太祖的授权下进行官方雕刻的,禅宗灯录和祖师语录在宋代大为流行。

查阅资料可知在南宋之际曾经流传的灯录有:《祖偈因缘》、《宝林传》、《续宝林传》、《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

历代祖师为助学人正见解,然后世学者眼明者寡,识指为月者众,因读书不懂得别具手眼而被文字骗去,落在受阴窟中而不自知。当时祖师语录流行者有如:《六祖坛经》、《菏泽神会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庞居士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云门匡真禅师广录》、《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杨岐方会和尚语录》、《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善慧大士语录》、《古尊宿语录》、《续古尊宿语录》等。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碧岩录》以词文优美禅径幽深而著称,此书一出在文人士大夫和僧团内广为流通,大有洛阳纸贵之势,被誉之为“禅门第一书”。大慧宗杲禅师深知文字于禅法之弊端,“因虑其后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斯弊也。”遂而大慧宗杲禅师一把火烧焚了《碧岩录》的刻板,此事非有真正证悟之大丈夫而不敢为也。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当见月亡指。切不得泥在言语中。若于语上寻玄妙,言中求奇特,落处如此做工夫。则失方便矣。(卷二十二·《示永宁郡夫人》)

道由心悟,不在言传。近年以来,学此道者,多弃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脚下推穷,一味在宗师说处着到。纵说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没交涉。古人不得已,见学者迷头认影,故设方便诱引之,令其自识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而已,初无实法与人。(卷二十三·《示妙明居士》)

(五)对棒喝、机锋转语之态度

概因当时禅门内外学者不假修证,依文解字在伶俐处错用此心,又有棒喝滥用不免扼杀后学人。故而南泉禅师说:“近日禅师太多生,觅一个痴钝底不可得。”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长此以往毕竟要扼杀释迦一代之圣教,故而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常见大慧宗杲禅师到对棒喝、机锋转语方面的呵斥和批判。

而今诸方有数种邪禅,大法若明,只这邪禅便是自己受用家具。好击石火,闪电光,一棒一喝底,定不爱说心说性者,只爱机锋俊快,谓之大机大用。好说心说性底,定不爱击石火,闪电光,一棒一喝者,只爱丝来线去,谓之绵绵密密,亦谓之根脚下事。殊不知正是个没用处,弄泥团底汉!《卷十五·钱计议请普说》

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诸佛说法,唯恐人不会。纵有隐覆之说,则旁引譬喻,令众生悟入而已。《卷十九·示清净居士》

近世学语之流,多争锋逞口快,以胡说乱道为纵横,胡喝乱喝为宗旨。一挨一拶,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拟议不来,呵呵大笑,谓之机锋俊快,不落意根。殊不知正是业识弄鬼眼睛!岂非谩人自谩、误他自误耶!(卷二十四·《示冲密禅人》)

(六)对默照弊病之态度

一般参禅者因学理不通,见地不透彻。一味枯禅坐去,身心为受阴所缚而不自知,认假为真错认了本家。“被邪师辈胡说乱道引入鬼窟里,闭眉合眼作妄想,”大慧宗杲禅师以自身之经验为例,曾说过:“宗杲亦尝为此流所误,后来若不遇真善知识,几致空过一生!每每思量,直是叵耐!以故不惜口业,力救此弊。”由此可知,大慧宗杲对默照而不明正理之批判是有缘由的。枯木岩前岔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为使学人不再重蹈覆辙,荒废了光阴故而在对学人开示或请益时直接针砭时弊,指出问题,如:

今时不但禅和子,便是士大夫聪明灵利博极群书底人,个个有两般病:若不著意,便是忘怀。忘怀则堕在黑山下鬼窟里,教中谓之昏沉。著意则心识纷飞,一念续一念,前念未止,后念相续。教中谓之掉举。不知有人人脚跟下不沈、不掉底一段大事因缘。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未有世界,早有此段大事因缘。世界坏时,此段大事因缘不曾动著一丝毫头。往往士大夫多是掉举,而今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见士大夫为尘劳所障,方寸不宁怗,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将这个休歇人。尔道还休歇得么?殊不知这个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不死如何休歇得!《卷十七·钱计议请普说》

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将古德入道因缘各分门类,云:这几则是道眼因缘,这几则是透声色因缘,这几则是亡情因缘。从头依次第逐则搏量卜度,下语商量。纵有识得此病者,将谓佛法禅道不在文字语言上,即一切拨置,噇却现成粥饭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里,唤作默而常照。又唤作如大死底人,又唤作父母未生时事,又唤作空劫已前事,又唤作威音那畔消息。坐来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转动,唤作工夫相次纯熟。却将许多闲言长语从头作道理商量,传授一遍,谓之宗旨,方寸中依旧黑漫漫地。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本要灭无明,无明愈大。殊不知此事唯亲证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尔证。眼眼相对,以心传心。令佛祖慧命相续不断,然后推己之余,为物作则。《卷十九·示东峰居士》

今时有一种剃头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狙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转使心头迷闷耳。又教人随缘管带,忘情默照。照来照去,带来带去,转加迷闷,无有了期。(卷二十五·《答曾侍郎》)

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十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云,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某不惜口业,力救此弊,今稍有知非者。(卷二十六·《答陈少卿》)

(七)提倡看话禅

凡夫流浪于生死苦海中求出而无期,若没有明眼善知识为指导,参禅亦难。虽然禅宗于唐宋之际势盛,但真禅师毕竟少。随着灯录、禅宗文字大量的流传,免不得要指月识指,毒瞎学人慧眼一双。故而,少不得以一个方便彻底的法子以接引大众,令诸佛之心印不使断绝。大慧宗杲禅师查以时弊,参前人诸法之利弊,以“看话禅”一法指导参学诸众,勉励学人修学,真别具手眼,如:

既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决欲亲近善知识,孜孜矻矻,不舍昼夜,常以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茶里饭里,坐时卧时,指挥奴仆时,干办家事时,喜时怒时,行时住时,酬酢宾客时,不得放舍。常常恰似方寸中有一件紧急未了底事碍塞,决欲要除屏去教净尽,方有少分相应也。若见宗师说时方始着急理会,不说时又却放缓,则是无决定之志。要得生死根株断,则无有是处。(卷二十二·《示永宁郡夫人》)

若卒讨巴鼻不着,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州云:“我不将境示人。”僧云:“既不将境示人,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只云:“庭前柏树子。”其僧于言下忽然大悟。伯寿但日用行住坐卧处,奉侍至尊处,念念不间断,时时提撕,时时举觉,蓦然向柏树子上心意识绝气息,便是彻头处也。(卷二十三·《示太虚居士》)

看经教并古人语录种种差别言句,亦只如此做工夫。如“须弥山”、“放下着”、“狗子无佛性”话、“竹篦子”话、“一口吸尽西江水”话、“庭前柏树子”话,亦只如此做工夫。更不得别生异解,别求道理别作伎俩也。公能向急流中时时自如此提掇,道业若不成就,则佛法无灵验矣。记取记取!(卷二十五·《答曾侍郎》)

愿公只向疑情不破处参。行住坐卧,不得放舍。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这一字子,便是个破生死疑心底刀子也!这刀子欛柄,只在当人手中,教别人下手不得,须是自家下手始得。若舍得性命,方肯自下手。若舍性命不得,且只管在疑不破处崖将去。蓦然自肯舍命,一下便了。那时方信静时便是闹时底,闹时便是静时底,语时便是默时底,默时便是语时底。不着问人,亦自然不受邪师胡说乱道也。至祷至祷!(卷二十六·《答陈少卿》)

 但看“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处得这一念破,便是了达三世处也。(卷二十七·《答汪内翰》)

 

四、历史价值和意义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详细的记述了大慧宗杲禅师在上堂说法、请益开示、往来书信的言语文字,有时于言语中谆谆劝导,有时金刚宝剑王横剑一挥,有时喝棒打却等等不一,皆是为了使学人得曹溪一滴法乳而开清净眼。

在宋代,参禅者不再局限于禅门中,官僚士大夫队伍的空前壮大和文官体制的完善,因文化思想所致,而使他们归心禅学,倾心禅文化。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甚至参与了禅宗灯录、祖师语录等文字的编纂,如李遵勖还曾独立完成《天圣广灯录》三十卷的撰写。

故而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有大量篇幅记录的都是对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开示,官僚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毕竟有他的局限性在,加之当时文字禅的大为流行,导致在意识见解和门头光影上用心,大慧宗杲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以强烈的言辞批判了文字禅所带来的弊病,甚至惊世骇俗的烧毁了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使人不得不由衷的赞叹他的气魄和魅力。大慧宗杲禅师指出《法华经》中“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观点来引导学人,批判默照所导致的问题,在生活中积极的参悟去,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一味的枯禅消极坐禅,并大倡看话禅法。

因大慧宗杲禅师于僧俗之中影响力之大,又有来自朝堂的外护力量,所以他提倡的以看话禅法在丛林、士大夫群体内快速传播开来,时至今日大慧宗杲禅师之禅法思想已随着国际上学者们的研究而走向更远的地方。

 

五、结语

 

大慧宗杲禅师于宋代中兴临济,针对宗门下诸多时弊提倡看话禅法,为当时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其禅法思想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得以体现,不仅在宋代具有的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今天的修学者依然是重要的参修珍宝。时跃千年,大慧宗杲禅师的禅法思想也随着《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广为流传,至今不衰。通过诵读大慧宗杲禅师语录,发现其思想光辉依然璀璨独耀。

(作者:径山万寿禅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