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径山新闻
宋代禅宗大慧宗杲的禅法特色
 

 

果觉

 

内容摘要: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是宋代有名的禅师,对于禅宗的影响颇大。禅宗起源于印度,即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通过打坐修禅而后证得。于是释迦应帝释天之请在灵山说法,是时释迦只笑不说法,所有弟子诧异,只有迦叶尊者微笑,只此是为禅的最初由来,而后禅宗二十八祖达磨东来震旦传授禅法。达磨大师的禅法都是以楞伽经作为印心的经典,并通过面壁止息妄念,作为将本有的佛陀清净的本性融汇到禅法里,作为参禅打坐的修行方式。达磨大师自印度来到中国后,到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期间,开启了禅法实践修行的中国化,即“祖师禅”,而六祖以前为“如来禅”,而“祖师禅”才是为真正的中国化的禅宗思想。从而迎来禅宗五家禅说的兴盛期。

看话禅是宋朝临济宗的传承人大慧宗杲禅师提出的,以疑情的话头为所想,参究其所想念的一种修行理路的方法。此疑情的念想不是我们所说的禅修,而是天台宗止观相结合,定慧双轮的展现。言语尽处,只此方为究竟处,以一念的疑情念想回归到一心当中,而提出问题的思考,再打破怀疑念想的方法消除无明,获得自性本心觉悟的方式。而宗杲禅师的看话禅,应属于中国化禅宗的祖师禅,这是为众生根机不断下降的禅法施设,具有一定禅宗中国化的时代演变。

关键词:大慧宗杲   禅宗   如来禅   祖师禅   看话禅

 

 

一、大慧宗杲生平以及思想来源

 

大慧宗杲(1089―1163),宣州(安徽)宁国人,俗姓奚,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十三岁就读乡校,因其以笔砚伤其老师而后辍学。十七岁那年出家,受比丘戒宣州景德寺。

  思想源于参学阶段,从宋微宗崇宁四年(1105)到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这二十一年,是宗杲禅师禅法思想的思想形成期。

大慧宗杲出家离俗后,其本人在宣州景德寺用功学习两年。宗杲喜爱读诵禅宗语录,特别喜爱云门祖师文偃禅师的语录思想,同时也学习研究其他佛经。宗杲在参学时,开始接触到是曹洞宗的禅师,亲近过芙蓉道楷禅师的弟子瑞州微禅师。在其两年里,对于曹洞宗的禅法领会颇多。微禅师提出的“功勋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之类许多家事来传,”认为若“禅有传授,岂佛祖自证自悟之法?遂弃之。”宗杲禅师对于过于细密的禅法并不喜爱,以至于继续追求适合自己的禅法思想。

 大观三年(1109),大慧宗杲来到了南昌宝峰寺,参礼湛堂文准禅师,文准禅师是临济黄龙派真净克文禅师的高足。与此同时宗杲与慧洪以及从悦禅师的徒弟慧照禅师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宗杲对于慧洪禅师评价较高,其禅法禅风思想颇受其影响。

湛堂文准禅师对于道德自我修养要求较严,对于宗杲禅师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文准禅师去世前曾与宗杲禅师有一段禅语的交流:

杲上座,我这里禅,你一时理会得,教你说也说得,教你做拈古、颂古、小参、普说,你也做得,只有一件事不是,你还知么?对曰:“什么事?某甲不知。”湛堂曰:㘞,你欠者一解在,你不得者一解。我在方丈里与你说时便有禅,才出方丈便无了。惺惺思量时便有禅,才睡着时便无了。若如此,如何敌得生死?即此是也。

    在这里笔者认为我们要关注的是大慧宗杲擅长写作拈古、颂古小参、普说等禅宗里面比较常见的日常用的到的“说禅”或者是“讲禅”等禅僧用于实践的理路。这在身处于南宋初年的僧人来说,是成为禅 门宗师最低的标准。第二湛堂文准认为宗杲禅师证悟并不彻底,只是停留在“说禅”的阶段。需要拥有自己的证悟,这很重要。是为大慧宗杲参禅开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湛堂文准特别注重强调禅悟随时随地的展现,否则就达不到自在生死解脱的根本所在。湛堂文准逝世后,叮嘱大慧宗杲参拜当时的禅宗大德圆悟克勤禅师。宗杲经过长途跋涉,又经同乡宰相张商英推荐,抵达京师,在当时的名寺天宁寺见到圜悟克勤禅师。克勤所示,主要是讲解公案。他听过宗杲解释法演的一段公案,评其“出语无滞”,同时又指摘他“只恐你透公案不得。”这表明,两人在解公案上一开始就有意见分歧,不甚投机。宗杲在汴京很快就声誉大振,“士大夫争与之游”钦宗赐号“佛日大师”。

 

二、大慧宗杲心性之说的继承与延续

 

    大慧宗杲的心性思想之说主要有两点可以看出:一是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从印度航海而来,倡导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要门。达磨认为只此成佛之心人人都有,而传此人人都有之心,即所谓禅宗刚建立提倡的“如来禅”思想。第二大慧宗杲的禅悟,是经由历代禅宗祖师积累下来的禅法,再经过宗杲禅师自己的努力穷究智慧力图参禅,并不依靠一位有名的禅师,在这努力的过程中就是对禅宗大德禅法的传承。

大慧宗杲在开示门徒的时候,经常提到心的境界,心的功能。对于心的定义大慧宗杲认为不出三种:一、修行的障碍是“杂心”、“妄心”。二、开悟证得以后的妙用是真心。三、离于妄想的心相作用是源自于“心体,”若不掌握心体,总是修行不得力。在这里的三种定义除此之外,宗杲禅师发现当时的知识分子想学习禅法但又不敢进入佛门,大多存在有一种恐慌进入一种空茫茫不确定状态,这种状态是当时普遍存在怀疑“心体”段见的宋代士大夫的通病,基于此宗杲禅师就特别指出什么“无心”,应而四种意见表述如下:(一)妄心:又分作五类:1、起心动念。2、杂用心。3、妄想心。4、知见心。5、心意识。(二)心体:大慧宗杲论及心体的分量比妄想心稍次一层,有时宗杲禅师以心地本心来称谓,或者有是无以名之,暂且“假名心”的定义。论其假名安立的心实为心佛不二的本体。此心无有实体样貌,通常打坐修习静虑,收摄六根,但就其真实层面来讲,心实际上是捉摸不到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无有相状。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得作知见解,只汝情量尽处方为究竟。《楞严经》中说:不圣解名善境界,若圣解即受群邪。心的文字表述诠表有很多的定义。就其圣者的境界确是光洁洁的,所以理应心不应被外物所染。如果众生能够超越有情识见,即能超凡入圣。

 

三、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新时期

 

(一)、年轻时的弘禅初形

靖康二年(1127),宋朝汴京沦陷,宋朝两位皇帝被囚,此时大慧宗杲与许多出家人一起逃离汴京,辗转来往于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绍兴八年(1138),宗杲禅师住持于南宋国都杭州径山能仁禅院,此时各地来此的出家僧人已达一千七百多人,禅门宗风大弘,被称为临济再兴。而此时南宋王朝依然处于惶惶不安当中,内部矛盾也很严重。大慧宗杲禅师做出了两件很重大的事。

  (一)、批判“默照禅”。绍兴四年,他结庵福建洋屿,看到正觉倡导的默照禅盛行于闽,不仅吸收了许多禅僧,而且受到士大夫的欢迎,这引起他的不满,遂“力排默照禅为邪”。

 (二)、放火烧《碧严集》。事情发生的时间无法追溯,应该不会晚于绍兴十年。宗杲对于自己老师的著作居然采取了很超乎常人的做法,这在禅宗的历史上是比较少有的。论其原因,虽然可以从禅宗的内部分歧找到相应的依据。但究其深层原因应是为时代的背景而引发的。根据《宋史》评价宋微宗失国的原因,有所谓的“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的语说。而作为从宋朝国都汴京逃亡而来的禅师,自然会有自身相应的反省。禅宗高僧圜悟克勤禅师虽说是极力的弘扬文字禅,但也没有像道教那些人影响国家虚表其国,而在《碧岩集》则出现那些经过改造粉刷过的空而虚无的禅风样貌,应属于“君臣逸豫”的表露。根据在《碧严集·斋陵后序》记中说到:

大慧禅师,因学人入室,下语颇异,疑之。才堪而邪锋自挫,再鞠而纳款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记来,实非有悟。因虑其后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斯弊也。大慧宗杲烧毁《碧岩集》是针对因《碧岩集》中的思想导致了禅者“专尚语言,以图口捷”,更不应该在国家处于有难之际流传,此不是针对圜悟克勤禅师本人。虽说有此举动,但是《碧岩集》并没有而断绝,且崇奉的人大有人在,在元延祐年期间即(1314―1320)又再次刻版流通,其影响力对于元代、明代北方的禅宗曹洞出家人影响颇大。

    在对《碧岩集》中默照禅的批评的过程当中,大慧宗杲终于形成了其自己的禅学思想,在这里所指的思想根本核心就是“看话禅”。并且在绍兴五年(1135),有人致书函予大慧宗杲,争论对于“看狗子无佛性”的话头问题,这是关于看话禅最早的记载。

 

(二)、晚年宗杲的禅法时期

 

大慧宗杲回到浙江之后,前后住于育王山跟余杭径山,威望极高。宗杲把众多的出家人聚集起来,开垦良田,建立农禅庄园,其中“筑涂田凡数千顷,诏赐其庄名般若”。绍兴三十一年(1161),到仪真,听说“州学文宣王殿建造未圆”,便“以说法施利二十万而助之”。尽管当时他的思想已相当消沉,但爱国之心依然未泯,恳田拓荒和扶植儒学都属于南宋的基本国策。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赐“大慧禅师”号,次年逝,谥号“普觉”。祖琇曾经指出,宗杲“去世未几,道价愈光,法嗣日盛,天下禅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大慧宗杲嗣法弟子多达四十八人,随宗杲禅师修习参禅的出家人和朝廷的士大夫则不计其数。

从大慧宗杲禅师的禅学思想来看,每个时期都表现各不相同,但大慧宗杲的爱国忠孝,报效国家的情怀始终不变。宗杲自己曾讲过“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但力所不能,而年运往矣。”他所结交的张九成、张浚等,都是主张抵御外辱、革除弊政、振兴国家的忠义士大夫。张浚在《大慧普觉禅师塔铭》中也说:“师虽为方外士,而义笃君亲。每及时事,爱君忧时,见之词气。”这种之心,以及自恨“力所不能”的情绪,是同时代许多人士的共同心声。宗杲的忧患意识,同无限忠于宋王朝的热情,不能不反映在他的禅思想中。提出“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这在大慧宗杲的禅学思想形态当中的一个整体的展现。在禅法的风格上,大慧宗杲禅师是比较多元化的。大慧宗杲的参访经历,能使他博览众家之长,兼汇融通,使其各家的精粹展现无疑而又不独居一格。在禅宗《僧宝正续传》中说到谓:

凡中夏有祖以来,彻法源,具总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浩乎沛然如大慧师,得世间世欤!

从《僧宝正续传》中可以看出,对于大慧宗杲的评价是较为肯定的。确实也如《僧宝正续传》中说到的那样,宗杲的禅风活跃,并不是死寂一潭,这对于身处于不安的宋时期,的人民来说不谓是身心获得释放的重要途径了。

四、大慧宗杲“话头”看话禅的运用

 

   禅法的修习不管是如来禅、祖师禅还是看话禅,都是接引信众修行者的方便。佛教的第一义谛是离于言说的诠表,因而《大乘起信论》说到: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的三种相状。要想契入不二法门必仗此条路径,但因随着时代的变迁众生根机的不断下降,所开的方便法门就需要不断的简洁易行来适应众生根机。这就是禅师们不断适应众生之机,来改变禅法理路。在佛教丛林里和佛教史当中,一般会把大慧宗杲的特别禅说归于“看话禅”的风格。即“看话禅”会与公案相结合,但是又不同于公案的解释这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看话”,是指参究“话头”;而“话头”,是里面公案中的答话,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全部公案。在《大慧语录》的书中提出要求参究的话头只有六个到七个,即是我们后来人经常看到“狗子无佛性”、“一口吸尽西江水”、“庭前柏树子”、“东山水上行”、“麻三斤”、“干屎橛”等之类的话头。但是就大慧宗杲使用看话头最多的,当是“狗子无佛性”这一赵州禅师的话头。

   依据史料记载,最早引用赵州禅师这段公案应是黄檗希运禅师。黄檗希运禅师曾说:

若是个大丈夫,看个公案。僧问赵州(从谂):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大开口。

此为看话禅的语句,而大慧宗杲就是围绕着这些语句展开的。从宗杲的一些语句不难发现,即应把一些语句的话头当为“活句”来看待,并不能当成死死板板的文字来读。在大慧宗杲《答富枢密(季申)》此详细(载于《大慧语录》)的书信内容中讲到:

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无),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功夫看,用十日便自见得也。

    在这里提的“按下”五种“心”和八个“不得”,具有全面清算宋以来各种的禅风意味。他曾说:“近代佛法可伤,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立门户,各说奇特,逐旋提合,疑误后昆,不可胜数。”

 

五、结语

 

通过以上,我们对于大慧宗杲禅师的一生及其思想。作了简要的分析。从梳理当中不难发现,大慧宗杲的一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当然也有着时代的背景作为依托,促使大慧宗杲的禅风颇具活跃性,因宋代战乱频繁,政治暗淡使得士大夫与佛教接近以其缓解自身的压力,寻找心灵上的寄托。诚然并不是所有的士大夫是出于消极的寻找慰藉,但是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那些自身很想修习禅法的人更加积极主动修学禅法,因而使得宋代的在家修行者成就也颇多。所以大慧宗杲反对默照禅是有时代背景的,并不是默照禅没有理论上的优势,而是在宋代不安定的环境下不适宜了。禅本身没有分别只是修行的人有分别罢了。禅有时需要寂静,有时需要活跃,只有根据众生的根机的不断变化,予以相应的施设以其达到究竟的归宿,是为佛法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可以说,大慧宗杲禅师,是禅宗在宋代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宗杲本人则具有其划时代的意义。是禅学后人学习的榜样。因而奠定了在禅宗史上的历史地位。

(作者:杭州佛学院研究院、径山万寿禅寺)

参考文献

 

1《大慧普觉禅师年谱》

 

2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3开济著:华严禅――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 文津出版社印行一刷1996年6月·二刷2001年5月

4《大慧语录》卷24

 
返回顶部